王旁聽出趙頊的語氣中對秦敏學還是挺關心的,他知道趙頊的心地很善良,這一點很像仁宗皇帝。更何況極有可能行刺的人認為秦敏學才是太子,所以秦敏學才會有此一劫。盡管王旁很厭惡秦敏學,兩個人之間也有舊怨,但身為鎮南王的王旁似乎沒有必要去和一個官職比他低的人計較。他安慰趙頊說道:“看信中所說應該沒什麼大礙,而且現在刺客已經落網,南繼楓正在調查這件事。”
“王兄,你一向料事如神,你覺得這件事會不會和林姑娘有關?”趙頊又接著問道。
“查明之後自然就知道了!眼下當務之急是趕緊處理完大理的事!”王旁說的簡短,趙頊對王旁欽佩同時多少還有些敬畏,見王旁這麼說也就不敢多問了。
眾人來到羊苴咩城,已是時至深秋。大理之行倒是很順利,王旁和趙頊的默契之間,讓段思廉回想起當年與高智升的情誼,心中本是感觸。又見高智升招回了舊時大臣,楊義貞也是痛哭流涕表述對朝廷忠心,又獻上了賈慶,玄青的人頭,一並將挑唆判亂的事推到了兩個死人的頭上。不過有沒有這兩個人的事,這也給了段思廉一個台階。大理國內部的風波好像烏雲盡散了一樣。又逢吐蕃的阿骨裏拒絕了賈慶聯姻,段思廉一邊罵著吐蕃的不識抬舉一邊暗歎對吐蕃無可奈何。
提起聯姻之事,王旁表明自己已有家室,而且這麼草率的聯姻就是斷送了段姑娘的幸福。更何況這一切都是奸人作祟,不如成人之美。接下來的事就更讓眾人覺得順利,段思廉同意將段素許配高智升,而國相又能重掌重權;楊義貞雖曾反叛朝廷,但畢竟是其父為主,況且楊義貞本人又有悔過之心,所以仍加以任用。授予楊義貞的官職在大理國稱作“禾爽”,主要是管理大理國的商業和稅收的一個部門,而段思廉又信任有加的任命楊義貞專負責與大宋的貿易之事。
大理國的官職可是有意思,首相不叫首相叫做督爽布燮;吏部尚書叫做勸爽言讚;兵部尚書稱作幕爽久讚;主兵的幕爽,主戶籍的琮爽,主禮的慈爽,主刑的罰爽,主官人的勸爽,主製造的厥爽,主財用的萬爽,主賓客的引爽,主商賈的禾爽,此外又有督爽總稱九爽之官。
光這官職就夠爽了,此行去大理讓王旁等人也是感覺很爽,高智升,楊義貞以及王旁都覺得這個結果是再好不過。接下來,王旁提出了一個更爽的想法,準備在邕州開一次商貿的會談,除了大理之外還會邀請吐蕃和交趾,聯合製定邊貿協定。協定除了商品稅收等方麵的討論,還要製定貨幣兌換的協定等內容。楊義貞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大理國在這幾朝中是最小最弱的,如果這些外邦都能統一起來,誰違規就通過貿易製裁的方式製約對方,那對大理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他馬上奏請朝廷,立即得到段思廉的肯定,再有高智升的支持,幾乎大理朝廷上的官員沒有人會反對。
第一個要聯合的大理已經解決,接下來就是吐蕃和交趾。吐蕃剛剛回絕大理的聯姻,自然大理人是不願意主動再去找吐蕃。王旁提議趙頊,既然此事在邕州來做,由大宋出麵向吐蕃和交趾發出邀請。趙頊知道,邕州是王旁自治,他即便不征求朝廷和自己這個做太子的意見也是照樣可以去做的。但見王旁事事與自己商量,心中更加信任王旁。最後王旁敲定時間在明年的九月份舉行,此時已經快到中秋,至少還有將近一年的時間為這件事做準備。而王旁剛好可以騰出時間陪趙頊回一趟京城。
到現在王旁心裏愈發有些焦慮,按曆史上的時間推算,宋英宗趙曙駕崩在即,恐怕這次回京城會是王旁最後一次見到宋英宗。王旁對趙曙的看法比較糾結,私人角度王旁不喜歡他;但出於趙曙登基以來的所做作為,似乎他也算是個明君,盡管在對皇太後的態度上,用現代人的話來說,有點混。但畢竟趙曙的抑鬱症是多年患得患失所致,而在最後這一兩年,趙曙極力想改變大宋的現狀,隻怕也是有心無力。
太子趙頊並不知道王旁的這些心事,畢竟是第一次出使,王旁不忍掃他興致。又在大理停留數日,賞遍上關花、下關風、蒼山雪、洱海月,這才辭別了高智升、楊義貞等人返回大宋。
臨別時,高智升和楊義貞又分別宴請王旁,這二人自然是對王旁說了許多感激的話,王旁自己反到覺得自己沒做什麼。也許是因為太了解曆史進展,再或者是與宋人不同的直覺,自己隻是做了些順水推舟的事而已。可王旁越是謙虛,對方越認為王旁低調有城府。高智升還特意請來段素與王旁見一麵,段素與月下的確實容貌有幾分相似,但在王旁眼裏,段素明顯多了些傲氣,或者是因為生於皇室與生俱來的尊貴,並不像柔兒那樣的溫柔平易近人。
盡管這一次見麵又勾起王旁對月下的回憶,但現在對於王旁來說,似乎有比兒女情長更重要的事。南繼楓派人送來消息,有人刺殺太子的事有了進展,刺客一口咬定是林秀秀主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