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麻稈打狼事(2 / 2)

王旁計算過:一般軍隊出行,從敵方獲取軍糧是最要緊的急務。運糧不僅費用多,而且難以載糧遠行。比如每人背米六鬥,士兵自己攜帶五日幹糧,每人供一個士兵,一行可達十八天;六鬥米,每人一天吃兩升,兩個人吃,正好十八天吃完;

如果以往返計算,隻可吃九天的行程。兩個人供一個士兵食糧,一行可以達二十六天;(一石二鬥米,三人每天吃六升,八天的話一個背夫所負的糧食已經吃完,給他六天的糧食遣回,後十八天,二個人每天吃四升或幹糧)。

如果以往返計,隻可有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後 五天加回程,每天吃四升加幹糧)三個人供一個士兵,一行可供三十一天,一石八鬥米,前六天半四個人每天吃八升,派返一個背夫,給他四天口糧;十七天三人每天吃六升,又送加一個民夫,給他九天口糧;後十八天,二個人每天吃四升加幹糧。計算往返的話隻可前行十六天的裏程,(前六天半,每天吃八升,中間七天每天吃六升,後十一天加回程每天吃四升加幹糧)。三個人供一個士卒吃用,已為最大極限。

如果興兵三萬人,管護輜重的有三分之一,能夠戰鬥的士兵隻有兩萬人,而運糧的民夫要用十萬人,此外很難再增人了。(放回運夫要有兵卒護援,由於路途中死亡疾病,人數會不斷減少,而那些省下來的糧食,以備護援兵卒吃用。運糧 的製度,每人平均以六鬥計算,這是個總計方法。其中隊長不背東西,打柴汲水的人背負減半,多出斤重部分平攤給眾民夫,更有死亡疾病不能背米的,他們應負的重量,又平均分攤,那麼每個人所負的重量,常常不止六鬥的重量。

因此軍中不容許多餘的飯口,一個多餘的人吃飯,就要兩三個人供應他,還有可能供不夠。如果以牲畜運糧,駱駝可以負三石,馬、騾一石五鬥,驢一石,相比於以人運糧,雖然負多費少,但如果不按時喂草,牲畜多會死亡,一個牲口死掉,它馱負的糧食也得扔掉,相比用人背扛,有利有弊,利害均半。

眼下的問題出來了,耶律洪基答應借兵三萬給王旁,沒有道理說不管自己軍隊糧草的,發兵高麗到達平壤之前,都是要遼國出糧草。這也是筆不小的開銷。而且這三萬兵到達高麗之後,高麗至少要準備幾萬人運糧才能接濟上這龐大的隊伍。

現在王旁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遼國的軍隊到了高麗仗還沒打就缺少糧草。高麗使者李恩澤和遼國皇上耶律洪基一塊將難題扔給了王旁。大帳之內的人也都看著王旁,這個仙人還有什麼高招。

李恩澤心想遼國是幫高麗了,可自己回過怎麼跟高麗皇上解釋,要那麼多糧草,去養肥隨時可能吃掉高麗的遼國;耶律洪基則琢磨,讓我借兵我守諾了,總不能幫高麗打仗,糧草軍備我還的倒貼,最後好處呢都讓大宋落了個幫助高麗的名聲。

他們的心思王旁還看不出來嗎?王旁微微一笑:“既然高麗不信遼國之兵的實力,遼國本不太願意發兵幫高麗,我一個宋國人該盡力也盡力了,反正兵我借到了,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到具體事解決不了,我也隻好回宋國複命去了。”

王旁說完幹脆誰也不看,悠哉悠哉的喝了一口酒,似乎他的使命已經就此完成了一樣。王旁心裏也不是一點都不緊張,這兩頭要是這會都撤梯子,算是給自己架半空了。不過那他也不怕,最壞的結果就是三路夾擊直取倭奴國,打丫小曰本出氣就是了。

好在,耶律洪基和李恩澤一個怕落得別人說借兵是假,一個真怕借不到兵。李恩澤急忙擺手說到:“王侍郎,不要誤會我的意思。現在高麗真的國力不濟,你說要錢沒錢,要糧沒糧這才想出了四處求助的辦法,好在大遼國和大宋國都是仁義治國,既不會乘人之危,還對高麗雪中送碳,在下先替高麗皇上謝謝兩個上國。”他這是先訴委屈,再架高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哪能聽不出來,他麵帶誠懇的說到:“我既然答應王仙人的事,肯定要做。就請王仙人再施妙策,解眼下之難題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