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之際祝福所有看書的朋友節日快樂,謝謝大家的祝福和鼓勵。以下正文:
告別程顥回答邸店,何裏缽已經回來,言說餘大年殷世傑二人已經準備好了,明日一早就接王旁到他買好的那快地麵去。
次日一早餘大年便來到邸店接王旁,王旁見他引的路與上次所走不同,餘大年解釋到:“此路從縣城直通博虎嶺下唐家村。”
王旁的印象中之前來的並沒有這條路。餘大年說道:“縣太爺看廂兵太閑了,就讓他們幹了點活。 而且您資助學舍,縣太爺貼出公告了。咱們村中的人,和縣城裏的人,都知道您的大名也盡是來幫忙,就開出了這條路。”
王旁說到:“倒是有勞大家了,費了這麼大的力氣”
餘大年說到“也不算難事,這裏原本就有條路,不過近很多年少有人走,我們隻是除了雜物,沒事多走幾趟,路就又出來了。”
王旁哈哈大笑一笑這程顥想的倒是周到,二笑想起了一句話。他說道:“魯迅說過:這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餘大年傻乎乎的問到:“魯迅是誰?”
何裏缽搖搖頭:“可能是朝中的哪個大人吧。這魯大人我還真沒聽公子說過。”
王旁聽二人對話,心想我都沒見過這位魯大人,“怕是你們無緣見麵的。”,笑著催馬提速前行。
三人快到村口,王旁便看到有人等在那,那人見有人過來,轉身撒腿就往村子裏跑,一邊跑一邊喊,王公子來了。像是放哨的見了敵人一樣,急著通風報信。
進村已見村裏兩邊宅院的門戶開著,村裏的老人和孩子們站在自家門口看著王旁。王旁翻身下馬,若是在禦街他肯定是昂首而過,但此地不同。
之前在京城的時候,王旁也像殷世傑餘大年了解過。唐家村原本差不多是個荒村,村裏隻有幾戶人家,都是老人帶著隔輩的小孩子,成年人有的進縣城給有錢人做了家丁奴婢,有的到其他富裕點的村鎮,去農田大戶家做了長工。
從這些衣衫破舊的村民眼中,似乎王旁看到了期待,當然也有質疑,為何王旁會選這片荒蕪之地。不管這些人怎麼看,王旁知道此地遍地是寶。不光是地下的煤,還有山上的礦場。
村子並不大,一座宅院在片矮舊的村落房子中很顯眼,這座宅院是在原來這裏一富戶荒廢宅院基礎上修葺翻新的。
宅院的門口正站著殷世傑和一些工人,殷世傑在梅耶府的時候,見過每日陸慎言安排家丁做事,見王旁眾人走進也招呼這列隊,工人齊刷刷的站好。
王旁和他們打著招呼走進宅院,這宅院本身也算太大,翻新了一下,前院比較寬闊是廳堂和東西廂房,從角門進內宅是三間正房。東西各有兩間耳房。
殷世傑讓工人院中等候,王旁進了正廳看了一眼,迎麵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還有左右分列擺給客人的座椅和方桌,兩把椅子一個方桌為一組,兩邊各式三組。這個正廳還是挺大。
王旁吩咐讓院中人都進到正廳,又招呼眾人坐下。見其中不乏三四十歲之人,拱手朝眾人問到。不知道哪位是李建。
這個名字也是王旁平時與殷世傑餘大年二人詳談得知,此人采煤年頭最長,也是從小就跟著父輩幹活。一個四五十多歲,臉色黑紅的老漢忙站起來說道:“是我。”
王旁見這個人果然在這些人中年歲最長,忙說到路:“這位李大伯,我在京城的時候,常聽殷世傑餘大年二人談起,說您看地最準,經驗最是豐富。先謝謝您來助我。”
老漢連忙作揖:“公子不用這麼客氣,您帶我們村裏有莫大的恩,又招呼我們這些人,已經無以為報了。”
王旁說到:“餘大年,殷世傑二人比起各位年歲輕些,但讀過些書,我想讓他們二人管理,李大伯經驗豐富協助他二人,眾位可有意見?”
眾人雖然不知道什麼管理協助具體說什麼,但也大致明白,到也是心甘情願的服從。
王旁見眾人沒有意見,便問到:“誰家有可做女工的媳婦。工作就是給大夥做做飯,洗洗衣服,打掃宅院。”
便有五六個人舉手,王旁說到:“明日都叫來。”
眾人互相對視一下全都看著李老漢,老漢說道:“咱這地方婆子能幹,有兩三個人就夠了,我看我家婆子就別來了。”聽他這麼說又有人說道:“那我家的也不同,來人多了讓公子破費。”
王旁一笑說道:“我自由安排,今日大家都累了,請李老漢暫時留下我有事請教。其他人回家準備下,明日來正是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