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六章 後記?(1 / 1)

按照後現代的解釋,書的結束意味著作者的死亡,人的死亡,以人為中心的人文科學的死亡,以及時間和曆史的死亡。我不相信“以人為中心的人文科學”會走向死亡,因為人文科學的性質,決定了作者不論如何變化自己的寫作立場,都隻能歌哭漂泊於人的世界,都隻能以“人”的思維方式,體驗、敘述、反思著人的生命行為。但我相信的是,就作者個人而言,在“書”結束之後,伴隨著作者寫作這本書的“時間和曆史”,也就被最終封閉在這座語言所構築的城池之中,而成為一種永遠不可能挽回的記憶。

記得在1980年上大學的時候,有一首歌“光榮屬於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曾經被許多同學傳唱得神采飛揚。周末有時帶著小方凳,到校園的露天大操場看電影。如果去遲了,操場已是黑壓壓的一片,許多草地上不知名的蟲聲和嘈雜的人聲混雜在一起,此起彼伏地等待著電影的開始。到了大三的時候,有個老師開了一門電影課,由於有劉曉慶主演的《原野》等當時不能公映的內部資料片觀摩,選修的同學可謂人山人海。這種揮之不去的電影情結,一直伴隨我後來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學習路程,並在無數個青燈相伴的夜晚完成了此部書稿。

本書上編為世界電影的敘述範式,它有點接近於類型片研究,但是由於傳統上學術界一般把類型片歸結為好萊塢的商業化製作的一種語言,結果把世界上許多優秀電影的創作拒之門外。本書認為,其實任何電影在敘述上都有一定的範式可循,隻不過天才創造範式,而普通的人隻能遵循範式。範式的研究,實質就是對電影創作的一種規律性的總結。本書的下編為世界電影的美學流派,希冀在學理的層麵上對世界電影做一番整理。附錄收了奧斯卡、戛納、威尼斯、柏林等歐美著名電影節主要獲獎作品,雖然不能說獲獎的作品就一定是優秀之作,但是讀者如果按照這份名單購買觀看影片,相信對世界電影一定也會有自己的了解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