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殿堂高廟起爭端(2 / 2)

我並不是個愚笨的女子。當初在家時,爹爹不讓我出門,亦從不與我談論國家大事,因此我對這個天下知之甚少,甚至還一度以為隻有夏國這一個國家。遇到鄺胤儒以後,他常常會說些時政方麵的消息給我聽,再加上進宮這幾個月,我讀書頗豐,才知道當今天下居然是三國鼎立的,夏國居中,東南有楚國,西北有燕國。三國之間的關係,也並不像鄺胤儒在廣雲寺時寬慰我的那樣太平無憂,三個國家時有征戰。近年來,夏國動亂元氣未複,楚國和燕國時有異動。而三國之中,楚國最弱,夏國居中,燕國最強。最近一年來,燕國不停攻擊夏國東南邊境,妄圖打開一條道通往楚國,隱隱可見吞並楚國的野心。

楚國與夏國兩家唇亡相依,實力又不及燕國雄厚,亡了哪一家,另一家都難保周全。而和親,便是結盟的最好辦法。

想清楚了這些關係,我便覺得和親是遲早的事,鄺罙銘也果然沒讓我失望的同意了兩家的聯姻。

我以為,既然三國關係如此複雜,和親肯定不會一帆風順,燕國必定會派使者來阻止此事,挑撥兩國關係。和親是我沒得選擇的,那我要做的,便是做好十足的準備,應對將來的突發變故。

夏國的規矩,後宮是不得幹政的。下午的時候,我便遣了雙荷去宮裏悄悄打聽朝堂上的情形,回來一五一十說給我聽。

晚上的時候,雙荷回來了,不僅打聽到了朝裏的動靜,還帶回來一個我意想不到的消息。

今日早朝的時候,鄺罙銘剛剛將楚國想與夏國聯姻的消息拿出來討論,朝中大臣便分成兩派,一派以端王爺為首,主張與燕國交戰;另一派以丞相赫章秉為首,主張與楚國聯手抗敵。兩派相持不下,分別從民心、財力物力、軍隊、形勢等不同的方麵陳述己見。

端王爺認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夏國軍隊此時上下一心,戰意正旺;燕國軍隊向來居住北方,長途南下多有水土不服,戰鬥力遠不及以逸待勞的夏國軍隊;燕國侵占我方疆土,在義理上便輸了一局,夏國與燕國一戰,正可謂集天時地利人和為一體,戰則必勝。

赫章秉卻認為不然,夏國自先皇登基到鄺罙銘登位,鄺家擁有江山不過一十七載,近年來雖無大戰,邊境上的小戰卻時時有,國家的財力物力損失頗重,不易再與燕國這樣實力雄厚的大國交鋒;楚國與夏國唇亡齒寒,軍隊實力又比夏國稍弱,但楚國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物資很是充足,兩兩互補,方是退敵守土之良策。

兩派官員在朝堂上爭得不可開交,最後鄺罙銘力排眾議,接受了和親的建議,這件事就這樣定了下來。端王爺氣憤地拂袖而去。

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消息卻是,鄺罙銘當即在朝堂上下旨,著鄺胤儒為護嫁將軍,送我東去,遠嫁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