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去中國化”的真與偽
熱點問題
作者:畢夫
“釣魚島風波”的激蕩與升級不僅將中日之間的政治關係推入穀底,而且將兩國的經貿關係打入冰凍地帶。作為釣魚島主權紛爭事件直接推動且對未來預期並不樂觀所誘致的市場顯著結果——日本企業撤離中國的腳步牽引了越來越多人的視線。而在關注的背後,人們思考更多的問題是,日本企業真的願意舍棄苦心經營數十年而且依然潛力深厚的中國市場?中國究竟會相應承擔多大的日企“去中國化”成本?
“去中國化”的日企
有關日本對中國投資與貿易的最新負麵數據不斷通過媒體釋放出來:第112屆廣交會一期日本參會采購商同比巨減了29.4%,二期采購額同比猛降68 .16%;豐田公司已經確定了年內在中國持續減產的方針,其在華最大的天津工廠在2012年11-12月將同比削產近2成的規模;之前進行過臨時停產的本田和日產的在華合資公司未來也不排除再次停產的可能。
無論是日商“冷卻”廣交會還是日本汽車企業的減產行動應當說都不孤單。迄今為止一直以中國作為主要生產基地的日本萬代公司日前已經決定將主要的生產基地轉移到菲律賓。與此同時,生產建築機械零部件等的日本KYB公司也計劃推遲原定今年實施的江蘇省工廠的增產投資。另外,服裝廠商株式會社大同曾計劃2012年在華開設約15家店鋪,但如今預計減少至僅不到7家。
就在製造行業頻現日企減資和撤資的身影時,曾經在中國市場上做得風生水起的日本服務企業也成群結隊加入到了從中國抽資的陣營。作為全球最大的24小時營業的連鎖便利店,7-11便利店目前已經關閉了北京151家門店中的40家;無獨有偶,作為日本主要便利店的“全家”也正在討論推遲原定的在華開店計劃,同時決定今後每年以100家的速度加快在印尼的普及步伐。
伴隨著日元的快速升值,日本企業在海外的並購呈現勃發燎燃之勢。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顯示,日本企業今年以來已經斥資660億美元進行了559宗海外並購交易,並很有可能打破去年創下的840億美元的記錄。然而,與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瘋狂圈城掠地完全不同,日本企業在中國的並購行為卻謹慎有加。最新資料顯示,2012年7~9月,日本企業針對中國企業的並購件數僅為5件,並購額為56億日元,與4~6月相比減少了75%,創出了2009年4月~6月金融危機後的最低水平。
由於日本汽車和家電製造中都要廣泛使用稀土材料,而且以前絕大部分從中國進口,然而,據日本媒體報道,自釣魚島事件發生以來,中國已經停止向日本出口稀土。對此,豐田汽車和三菱電機等企業在加快開發研究無稀土材料強力磁石的同時,也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加大了海外尋找稀土資源開發市場的力度。據悉,目前除了加緊與哈薩克斯坦和北美洲各國合作開發稀土資源外,日本政府和企業正在積極爭取亞洲的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國為其提供稀土出口。
“釣魚島”惹的禍?
風起於青萍之末。在很多人看來,日本企業的“去中國化”主要由“釣魚島事件”的升級所引起,客觀資料卻佐證了日企在中國所麵臨的被動與尷尬。數據顯示,自“釣魚島事件”以來,夏普彩電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由8.8%下跌到4.7%;索尼的份額由5.9%下跌至4.4%;鬆下的份額已跌至0.4%,而東芝、三洋等日係品牌的占有率都跌至1%以下。同樣,在8月份日係汽車在華銷量整體下降2%的基礎上,9月份日產、豐田和本田三巨頭在中國的新車銷量分別出現了48.9%、35.3%和 40.5%的同比劇烈萎縮。有分析機構稱,日係汽車生產商因停工總計造成約減產14000輛汽車,按照日係品牌18000美元/台均價推算,日係幾大廠商已總計損失2.5億美元。
然而,拉長時間跨度就不難發現,日企“撤離”中國的行為其實在“釣魚島事件”之前就已經發生。自今年年初以來,鬆下就決定在中國大規模裁員,索尼和日立等開始削減在華的電視機生產規模,而這一無奈舉動主要是受韓國與中國家電企業競爭壓迫以及對市場反應遲鈍引致日係家電普遍陷入競爭性虧損所致。資料顯示,在2011年財年夏普創造了為公司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年度虧損和索尼連續第八年跌入虧損泥潭以及鬆下創下年度虧損紀錄以後,日本主要家電企業在2011年前三個季度的虧損窟窿也越撕越大,出於戰略調整的需求,日係家電不得不放棄部分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