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經濟複蘇之路艱難曲折(1 / 3)

世界經濟複蘇之路艱難曲折

專稿

作者:梁豔芬

一、當前世界經濟貿易總體形勢

2012年世界經濟複蘇道路坎坷。歐債危機惡化使本已脆弱的經濟複蘇態勢再陷困境,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率持續下滑,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放緩。財政緊縮、金融動蕩、市場脆弱令投資、就業、製造等很多經濟指標無好轉跡象,經合組織(OECD)數據顯示,2012年第一、二季度,二十國集團成員經濟體整體經濟環比增速為0.7%和0.6%,同比增長率隻有3.2%和3.0%;OECD34個成員一、二季度GDP增長率環比隻有0.4%和0.2%。外需低迷導致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危機期間的大規模刺激政策,使財政負擔過重的各國政府政策餘地大大縮小;貨幣政策重要性得以彰顯,但政策選項所剩無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0月9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計,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3%,低於2011年的3.8%。其中,發達國家增長1.3%,低於上年的1.6%;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5.3%,低於上年0.9個百分點。歐元區經濟將出現衰退;金磚國家俄羅斯、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增長率均將低於上年。

2013年,全球經濟仍將處於低速複蘇階段。新的增長力和增長區域尚未形成;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界限模糊、銀行和政府之間相互依賴、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相互避責,不僅扭曲各自原本的責任和目標,還將加劇世界經濟的不穩定。美國經濟相對強勢對於維持全球經濟信心仍起重要作用。但美國經濟命陷“財政懸崖”威脅,若有閃失,全球經濟信心將受到較大衝擊。新興市場經濟體受製於政策瓶頸、長期風險、增長疲憊、資本外流和金融不穩定,作為經濟引擎的動力不足。歐債危機對歐洲乃至世界經濟的拖累呈現常態化,短期內難以全麵改善。IMF預計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達到3.6%,低速增長呈現常態化。

世界經濟低迷對貿易影響凸顯。發達國家進口急劇減速,而發展中經濟體出口也相應地有所放緩。OECD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全球主要經濟體商品貿易額僅微幅增長,二季度世界貿易量環比增長不足0.3%,同比上漲1.2%。其中七國集團(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和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進口總額環比下降1.4%,出口總額環比增長1.2%。OECD預計該組織34個成員2012年出口額增長3.8%,增速低於2011年。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12年全球貿易增長率為2.5%,不僅低於上年、低於全球經濟增長步伐,且不到過去20年平均值的一半。其中,發達國家出口量預計將增長1.5%;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長率降至3.5%。2012年進口增長速度繼續放緩,發達國家、發展中經濟體進口量預計將分別增長0.4%和5.4%,而此前的預計是分別上漲1.9%和6.2%。如果歐債危機不再惡化、美國順利通過“財政懸崖”,WTO預計2013年世界貿易增長率為4.5%,將好於2012年。其中,發達國家出口增速將增加逾一倍至3.3%,進口增長3.4%;而發展中國家出口將增長5.7%,進口增長6.1%。

盡管受到全球金融經濟危機以及歐債危機持續影響,全球投資政策趨向謹慎;但為了刺激經濟增長,許多國家仍繼續放寬產業限製,鼓勵外資流入。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FDI)流量超過危機前的均值,達到1.5萬億美元,增長16%。增幅首次超過危機前水平。其中,流入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增長21%,達到7480億美元;發展中國家直接外資增長11%,達到6840億美元。轉型經濟體的直接外資增長25%,達920億美元。由於大宗交易(價值超過30億美元的交易)量增多,2011年跨境並購增長53%,達5260億美元;綠地投資項目額雖連續兩年下滑,但資金規模仍達9040億美元,高於跨境並購。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發達國家,特別是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吸引了石油和天然氣,特別是非傳統礦物燃料方麵的直接外資,以及煤、銅和鐵礦石等礦產方麵的直接外資。隨著世界經濟動蕩加劇,世界經濟再度陷入困境的可能性增大,且主要新興市場的增長可能放慢。2012年前五個月全球並購和綠地投資雙雙下滑。其中,前三個月發達國家公司並購同比下降45%;綠地項目數下降24%。下半年直接外資流量繼續表現低迷。貿發會議預測,2012年直接外資增長將放緩,流量估計在1.6萬億美元左右。2013年和2014年將分別達1.8萬億與1.9萬億美元。

二、世界經濟貿易發展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歐債危機對世界經濟複蘇構成威脅

作為一個整體,歐盟占據世界經濟重要地位,歐債危機的影響不隻限於歐洲,已波及全球。2012年上半年是歐洲償債高峰,一季度,希臘獲援後艱難度過危險期,同時西班牙和意大利等重債國融資成本企穩回落。歐盟25個成員國(除英國與捷克)3月初正式簽署的歐盟財政契約,向財政一體化邁出了重要一步;歐盟也終於同意合並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和歐洲穩定機製(ESM),並將資金規模擴容至7000億歐元;再加上經濟景氣出現企穩跡象,市場普遍認為歐洲的警報已經解除。但自第二季度起,歐債危機持續惡化,先是西班牙的主權債務評級被標普大幅下調,導致融資成本再次大幅飆升,其長期國債收益率一度突破心理關口。隨後希臘和法國的大選局勢導致歐洲主要股指大幅下跌,歐債危機負麵影響不斷蔓延。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導致銀行業風險加大,銀行和主權債融資之間出現惡性循環,致使歐洲經濟出現全麵衰退,對世界經濟複蘇形成最大威脅。

為應對歐債危機與重塑穩健財政,歐盟首先著手建立統一金融監管機構,在此基礎上允許救助基金直接向銀行注資;其次允許救助基金幹預債市,直接購買國債;三是推出規模為1200億歐元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歐洲央行則宣布貨幣直接交易購買危機國國債計劃。但是歐債危機矛盾的源頭在於歐洲貨幣製度與財政製度的不匹配以及內部經濟發展的長期失衡,根本解決之道在於整體機製的改革和製度的完善,對增長失衡進行對稱性調整。從現有政策看,建立金融監管機製存在技術性困難;經濟刺激計劃也是杯水車薪;債務國緊縮政策存在操作性風險;2013年德國和意大利的大選結果直接關乎政策的連續性。從長遠來看,歐債危機的根本解決之路在於重塑財政與財政一體化,以救助換改革,而這顯然是個更加漫長與曲折的過程。

(二)度過“財政懸崖”的美國仍是世界經濟亮點

與歐債危機對歐洲經濟拖累呈現常態化趨勢相比,美國若能度過“財政懸崖”,則有可能成為2013年世界經濟增長的亮點。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公共債務攀升至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緩慢的經濟增長、持續的預算赤字,加劇了對公共財政可持續性的擔心。美國財政懸崖既是美國也是世界經濟麵臨的一道坎。美國財政懸崖涉及兩方麵內容,一是小布什總統時期10年期減稅政策在經過一次兩年延期之後,到2012年底再度到期,是否繼續延長?二是美國國債上限將於2012年底觸頂,如果兩黨不能在2013年之前達成新共識,國會將啟動自動減赤機製。即在未來10年內削減聯邦政府開支合計1.2萬億美元,其中2013年的減赤規模為6070億美元。減稅政策無疑波及個人可支配收入的變化,減赤則包括國防和社會福利開支等大幅削減、自動減赤機製觸發的硬性減赤。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預計,在“財政懸崖”之下,2013財年美國經濟將下滑0.5%,失業率重新攀升至接近9%的水平。步步逼近的“財政懸崖”已經開始打擊企業和消費者的積極性。許多企業因為稅收政策的不確定性而對增加投資和雇傭持觀望態度,而消費者也因為對經濟前景的擔憂而捂緊錢袋。由於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舉足輕重地位,全球經濟二次衰退,極有可能以美國的財政懸崖為開始標誌。但是,若稅收優惠到期後,美國政府繼續順利延長稅收優惠期,則有望繼續保護經濟複蘇態勢。至於債務上限,9月22日,參議院已通過了總額為5000億美元的聯邦政府融資議案,以保證政府可以在2013財年(開始於2012年10月1日)的前半個財年有錢可花,避免政府在大選季因財政吃緊而被迫關門。由此可以相信,美國政策層能夠“懸崖勒馬”,通過政策延期、削減打折等方式部分化解財政懸崖的經濟衝擊。必要時美聯儲新的寬鬆貨幣措施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一旦財政懸崖壓力放緩,美國經濟增長步伐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