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寶山“滿員”(1 / 1)

八寶山“滿員”

邊緣趣味

作者:劉子倩

60多年來,八寶山革命公墓這個與共和國幾乎同齡的革命公墓數次擴建,不斷提高“門檻”級別,但它不言而喻的政治地位和特有的象征意義在半個多世紀後並未衰減,一邊是已故領導人的骨灰陸續遷回家鄉安葬,一邊是低級別幹部家屬為了A4紙大小的骨灰牆位置苦苦等待。

八寶山的級別

骨灰堂的布置有級別之分。比如,在中1室,集中了朱德、陳毅、董必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東西室內,一般正部級的位置在正麵,副部級的分布於兩側。

1950年,北京市政府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在八寶山建起占地150畝的革命公墓。當年,任弼時逝世,成為安葬在八寶山的第一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北坡頂上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墓地也被稱為“八寶山第一墓”。

公墓正門兩側則是二墓區和三墓區,安葬位共有530餘個,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逝世的縣團級領導幹部,和科教文衛領域知名人士。根據1950年代北京市民政局的規定,墓地大小按照幹部級別分有三個等級。

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骨灰牆。那些不夠級別進入骨灰堂的,會被安放在骨灰牆上,每個位置大約A4紙大小,牆上刻有逝者姓名,生卒年月和生前照片,有的還會粘上衣鉤,便於插放鮮花,骨灰則被封於牆內。

一墓難求

然而,八寶山漸漸麵臨著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原有的150畝墓地已無法滿足需求。

墓地緊張帶來的是價格上漲。在2000年左右花十多萬在八寶山買了不到3平方米的墓地,5年後價格已漲到20多萬,麵積也縮小到幾平方尺。《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看到二墓區內仍有一些無字碑,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在的價格為30萬,“但早已經沒有了,那些無字碑是家屬早就買了,但骨灰還沒有遷進來。”

骨灰牆的價格也水漲船高。2005年前後,每20年的租位價格約3000元,8年後,價格是每20年1萬元。即便如此,八寶山每年仍會接到大約1000份骨灰存入申請。

2005年,八寶山新征得北麵260畝山地,開始建設;一年後,東院也開始擴建,規劃的新骨灰牆可提供6800多個位置,一期工程結束,3500多個骨灰龕位投入使用時,曾有2000名逝者家屬通宵排隊選號。

由“革命”向“國家”轉型

並不是所有逝者都想留在八寶山。近幾年,不少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高級將領的後人,陸續將逝者骨灰從八寶山遷回故鄉,有的是滿足逝者遺願,有的是受到家鄉政府的邀請,更多的是出於葉落歸根的傳統考量。1999年,彭德懷的骨灰遷回湘潭老家;2009年,賀龍骨灰回到家鄉張家界的賀龍公園;2011年,陳賡的骨灰遷至湖南湘鄉的故居中安放;2013年,中共“五老”之一的林伯渠的骨灰也從八寶山遷出,回到湖南臨澧老家。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按照父親的遺囑,家人在1990年代將骨灰遷回了南方老家。她說,父親級別為大軍區正職,按照八寶山管理規定,遷出也經過中組部和總政治部的程序批準,父親在老家的墓地有七八十平方米,安葬儀式嚴肅而莊重,父親生前單位領導和家鄉政府領導都出席並講話。

有的隻是小規模“搬家”。2009年,開國上將蕭克的骨灰從八寶山的骨灰堂遷出,葬於一墓區;2011年,原中央黨校校長林楓的骨灰也從骨灰堂中一室遷入一墓區。“有些是為了政治榮譽,有的是為了重回故土,這些都無可厚非。”上述家屬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留在八寶山的好處是祭掃便利,墓地有人照料。

不過,在她的“紅二代”朋友圈中,遷出八寶山的還是少數。大部分遷出者都是級別較高,受到家鄉政府重視,並已修葺好故居、墓地或紀念公園,長期有專人管理。級別低的逝者顯然不會有這樣的殊榮,因此留守八寶山者占絕大多數。

知名學者胡星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因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八寶山成為人生終點榮譽的象征。但他也注意到,2013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黨員幹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其中要求,黨員、幹部要帶頭實行生態安葬,保護生態環境。“不與活人爭地應該是逝世崇高精神之一,換個角度來說,八寶山未來不應該成為關注的熱點。”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