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共識也是競爭力
今日時政
作者:鍾聲
一種政治體製有沒有效率,要看它能否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能否激發迎難而上的勇氣與魄力
連日來,泰國首都曼穀街頭反政府示威愈演愈烈。表麵上,此輪示威源於執政的為泰黨推動的一項特赦法案,以使流亡海外的前總理他信合法返泰,反對黨及反政府團體為此連續發起大規模示威。實質上,這輪政治對抗依舊是不同利益集團尖銳對立的爆發。
從“紅衫軍”和“黃衫軍”兩大派別的社會階層劃分看,泰國社會底層與社會中層之間的激烈對抗成為政壇的主要矛盾。為什麼社會底層和社會中層會陷入分裂?這一問題涉及選票政治。政治家為贏得選舉,給底層民眾這個最大“票倉”開出更多的支票。政治家上台後也多采取提升底層民眾收入的“濟貧法”。結果是減少了貧窮人口,提高了國民收入。但是,濟貧沒有換來勞動力水平的提高,國家發展遇到瓶頸。要做大“蛋糕”,沒有新增加的資源,結果就隻能去動中產階層的既得利益。中產階層是國家稅收的主要貢獻者,自然也不願意將已經到手的“蛋糕”切下一塊分給社會底層。
泰國陷入的困境並非個案。近年來,無論是西亞北非國家蔓延的動蕩,還是歐美諸國不斷上演的黨派對立,各國政治危機有相似之處。社會共識缺失加劇裂痕,動蕩的局麵削弱了主動變革克服自身問題的能力。
變革是這個時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也是全球化大背景下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然而,沒有哪個國家的變革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原因就在於變革一定會觸及社會中部分人的利益。要將涉及利益再分配、再調整的變革向前推進,執政黨和政府的動員力十分重要。推動社會達成共識,意味著給具體改革措施順利實施創造條件。一旦無力推動形成共識,不僅變革會在社會對立中擱淺,甚至有可能引發劇烈的社會對抗。
近年來,不少國家的政黨紛爭加劇,這進一步銷蝕了凝聚共識、推進變革的行動空間,讓政府行動力受到極大束縛。政府的不作為不僅讓局麵日益惡化,同時也嚴重打擊了人們走出困境的信心。這一切疊加起來就成了街頭政治甚至是軍事政變的背景。
曆史上,一些國家能夠成功,往往就是在國家成長的關鍵時期,整個民族以麵向未來的勇氣達成廣泛共識。與此同時,政府充分利用這種有利局麵快速穩妥地推進變革、引領國家進步。要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走在前麵,社會共識必須倍加珍惜,凝聚共識的主導力量不能削弱。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