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酷暑盛夏,看了四川省眉山市中學數學特級教師朱樺所著《心性的數學課堂》一書的出版清樣,仿佛一下忘記了重慶夏天的烈日炎炎。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書中基於學生心性的理論闡述和一個個鮮活的教學案例,使人心曠神怡,讓我好像看到了眾多學子在一個快樂的、高效益的課堂裏學習數學的場景,也讓我見證了一位省級優秀教師,一位有先進教育理念的教師,一位有突出貢獻的教師,一位敬業奉獻的模範教師,一位教育研究成果頗豐的教師的風采。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的科學,其抽象性、嚴謹性等特征常常給人們一種“冰冷”的感覺,如果課堂教學處理不好,往往會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產生學習的失敗感,甚至討厭數學、逃避數學的學習。數學被稱為思維體操的隱喻,在表明數學思維具有理性之美的同時,也展示了數學思維的習得具有競技之難。數學課堂是以數學育人的核心場所,數學的自身特性造成其教與學的困難,需要通過教師的教育智慧來解決。因此,探索與構建有理念、有效益、有特色的數學課堂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數學教學的追求。

《心性的數學課堂》是從學習者的角度,細致闡釋“立於心”而“致其性”的理想的數學課堂。朱樺老師以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和行為作為數學教學的基本點,以追求師生間有效的溝通和互動為動力,力圖使數學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場所。朱樺老師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基於心性構建了實踐性、操作性強的數學課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與行為有機融合、師生有效溝通與共同發展的範例。他從理論分析與案例展示兩個層麵對心性的數學課堂進行闡釋,在詮釋了心性課堂的內涵的基礎上,進行了理念轉化為行為的教學設計,從教學設計的原則、教學設計的板塊、教學設計的資源、教學設計的案例四個層麵展開,從學生的可接受性出發提供了心性的數學教學設計,體現了以“一切為了學生的學”為宗旨,讓學生接受“好的數學教育”為目標的設計。

從春秋戰國時孟子的“盡心知性”之說,到宋明理學的“心性之學”,中國古代哲學中“心”與“性”及其關係是孔孟學說至宋明理學的一個中心議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研究範疇,道家、佛家等均有類似觀點、思想。心性不僅影響著人的學習,而且影響著人格的形成,在人的生存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孟子·盡心上》指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心是人的知識、精神與情感得以融會的地方,育人要先育心,要讓學生用心去理解、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以實現知識建構。先立於心,而後致其性,遵循了人之能動的秉性,合“心”順“性”地教,學生才能主動地學習、自覺地學習、愉悅地學習。培育學生的心性是教育的根本目標、任務,在順應與培育學生心性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心性,促進學生的興趣,也是教書育人的有效策略。數學課堂中心性的雙重功用,既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現代教育理念的深化與發展,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觀念與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成果的有機整合,滲透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注重學生的心理體驗,強調學生的思想情感,體現了基於學生的知與性展開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現代理念。

朱樺老師結合自己多年來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的豐富實踐,充分利用數學教與學的許多例證,從數學推理、幾何直觀、數學問題、數學美、數學文化等多個層麵進行分析與詮釋,旁征博引,提供了大量生動的數學教學案例,如“利用計算機開展基於問題的數學探究性學習”,“‘立體幾何三問’教學設計”,“‘台球桌上的數學’教學設計”,“高中數學中的信息技術‘整合點’”等,設計了心性數學課堂中教育形態的數學,挖掘了數學的豐富文化蘊含,呈現了數學的火熱思考,滲透了數學的豐富情感,發揮了信息技術的作用,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數學課堂的心性。在呈現了心性的數學課堂的主體內容之後,作者還指出了教學反思的重要價值與意義,提供了教學日誌、教育敘事、同伴協商等教師係統反思的方式與方法,也為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心性的數學課堂》是朱樺老師三十多年教學研究的不菲成果之一,是他用“心”做的心性的課堂,是他以“思”作的專著,傾注了他多年的教學心思與教育心血,從中能領略到一位中學教師在幾十年教學一線繁忙的工作中,不斷地反思與探索教學實踐與理論,執著追求教育夢想,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可貴精神。讀一讀《心性的數學課堂》,從教的角度可見理念、方法與案例的三位一體,從學的角度可見知識、能力與心性的有機融合,能悟到一種數學課堂的構建,能學到一種有效的數學教學設計,能得到大量的數學課堂教學的範例。我想,對於一線的數學教師和數學研究者來講,這都是很好的學習、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