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基礎中的基礎,是關係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和重要戰略物資。走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糧食安全始終是關係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重視發展現代農業,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基礎性的戰略產業和戰略性的基礎產業是對我國現代農業的新定位。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全麵確立了“重中之重”“統籌城鄉”“兩個趨向”“四化同步”等發展戰略,建立健全了基本農田保護、農業生產經營、農業支持保護、農村社會保障的製度體係,出台了一係列扶持糧食的重要政策,如:取消糧食生產的稅費,建立健全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政策、農資綜合補貼政策、良種補貼政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產糧大縣獎勵政策、最低收購價政策,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等等,農業基礎地位和糧食支持保護政策體係逐步完善。2004—2013年,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十連增”,國家糧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然而,在糧食絕對產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也麵臨一係列新情況。首先,近年來全球糧食供求日益偏緊、自然因素製約加強、價格波動影響加大,糧食危機的隱患越來越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已經成為各國農業政策的首要目標。其次,2013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767美元,加快現代農業建設、補齊農業現代化這塊短板,決定著我國能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再次,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對糧食生產的“擠出效應”日趨嚴重,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糧食安全問題的複雜性、艱巨性和緊迫性凸顯。因此,即便在我國糧食產量多年連續增收的情況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依然任重道遠,現代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戰略研究仍然是一個常議常新的重要課題。
一、本課題的研究背景
在幾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特別是工業革命之前,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和延續的基礎,而糧食更是“立國之基”和“基礎中的基礎”。對於人類來說,無論是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個體,還是作為人類學或社會學的一個整體,糧食都是其生存的基本條件。然而,隻有在現代社會,人類才有能力擺脫長期的饑餓以及饑荒的威脅。糧食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保障糧食安全成為共同追求的目標,均肇始於1972年至1974年爆發的席卷全球的糧食危機。這次糧食危機,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糧食安全問題的研究和討論。1974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在羅馬召開世界糧食大會,通過了《消滅饑餓和營養不良世界宣言》,同時,糧農組織理事會還通過了《世界糧食安全國際約定》。自此,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問題被正式提出,並引起國際社會普遍關注,成為一個世界級重大課題。自1981年以來,FAO在每年10月16日開展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活動。糧食安全的提出,既標誌著世界文明的進步,同時又為人類未來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開放條件下,從理論上說,糧食生產和消費可以根據比較優勢原則在世界範圍內進行配置。但實際上,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國麵臨的開放環境日趨複雜,必須“堅持立足於基本靠國內保障糧食供給”。
客觀上,全球糧食供求關係偏緊,我國利用國際市場彌補國內供給不足的難度增大。自2006年以來,國際市場上糧食價格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包括大米、小麥、玉米、大豆和豆油在內的糧油產品價格相繼攀升,達到曆史高峰。今後,全球糧食供求受人口增長、耕地資源、淡水資源、自然災害和極端氣候等多種因素的製約,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特別是在世界工業糧食需求快速增長、能源緊缺、油價高位運行的背景下,世界各國利用糧食轉化生物能源的趨勢加快,能源與食品爭糧矛盾日益突出。同時,糧價與石油價格的關聯度進一步被強化,農產品的金融投資品性質越來越明顯,將進一步加劇世界範圍內的糧食供求緊張。此外,我國每年的糧食消費量約占世界總消費量的25%,約為世界糧食貿易量的兩倍,如果大量進口糧食,就會產生典型的大國效應,導致糧價大幅上漲,引發發展中國家的不滿,既會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又不利於營造良好的國際發展環境。
主觀上,世界各國都將農業和糧食安全放在國家戰略的首要位置。2001年開始的多哈回合談判存在著嚴重的分歧,至今無果,主因之一就在於:在農業領域,特別是糧食問題上,發達國家的補貼和市場準入限製嚴重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利益。占據優勢地位的工業化國家一方麵千方百計地運用“貿易自由化武器”占領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另一方麵又不斷加強本國農業和糧食保護,提高市場壁壘。而一旦因自然災害等原因引發糧食安全問題,各國首先考慮的又必然是本國的糧食需求是否能夠得到滿足。實際上,發達國家運用“糧食武器”,通過實施農產品貿易自由化和糧食援助,使部分發展中國家喪失了獨立的糧食生產體係。這部分發展中國家對產糧大國的依賴進一步導致其食物體係被發達國家建立在廉價糧食基礎上的工業化食品體係所替代,進而產生了對發達國家在政治上的依賴。由此可見,在一個強權主宰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中,我國糧食進口麵臨著國際政治經濟風險,對於國際糧源的依賴性過大必將增加國家糧食安全的風險。
在曆史上,我國糧食供求關係一直偏緊,長期為糧食供給不足的問題所困擾,曾經發生過多次大饑荒,被稱為“饑荒的國度”。糧食問題與朝代更替有著緊密的聯係,“民以食為天”“糧安天下”等古訓直觀地說明了糧食在傳統社會的經濟社會活動中占據著關鍵性的地位,涉及民眾生存底線是否被突破的問題,從而成為我國曆代統治者重農的一個重要原因。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不少人對新政府解決糧食問題的能力表示質疑,而且1959—1961年間也曾出現過嚴重困難,但我國政府始終立足於依靠國內解決糧食問題,曆來堅持“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始終將糧食安全問題擺在極其重要的位置,逐漸提高糧食產量,解決了各種糧食危機:通過大修水利、建設基本農田,投入良種、化肥、農機等現代生產要素等綜合措施,糧食產量由1949年的2264億斤增長至1978年的6095億斤,增長了1.7倍。尤其是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製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製為核心的改革,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糧食產量在波動中不斷上升(見圖1),我國成功地用世界7%的土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為世界的奇跡,從而宣告了“艾奇遜預言”的徹底破產。隨著1996年以來耕地麵積大幅度減少,加之2007年和2008年兩年連續發生世界範圍內糧價飛漲問題,我國政府更將糧食問題看作重中之重,出台了一係列嚴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策。2004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11年出台“一號文件”,針對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麵臨的新形勢做出一係列戰略部署,並特別強調指出了保障糧食安全問題。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總體是好的,農村基本經營製度比較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流通體製改革取得較快進展,城鄉居民糧食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國家強農惠農政策體係不斷完善,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抓糧的積極性不斷提高。一方麵,自2004年以來,我國實現了糧食生產的“十連增”,總產量不斷創下新的記錄,令人鼓舞振奮;但另一方麵,我國糧食自給率自2002年以來處於下降趨勢,2010年、2012年和2013年甚至跌落至90%以下,分別為89.49%、88.38%和87.75%,大大低於95%的既定目標。由於多重矛盾的製約,我國糧食的供需將長期處於脆弱平衡、強製平衡、緊張平衡的狀態,糧食安全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保障糧食安全麵臨嚴峻挑戰。因此,我們需要常懷憂患之心,“絕不能因為連續多年增產增收而思想麻痹,絕不能因為農村麵貌有所改善而投入減弱,絕不能因為農村發展持續向好而工作鬆懈”,不能靜態地認為糧食安全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不能認為糧食安全問題是一個“泛政治化”的問題,更不能在市場萬能的思想下將糧食安全視為偽命題。糧食安全始終是關係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製並沒有完善,鞏固農業基礎的弦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的警鍾要始終長鳴。邁入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階段,農業的多種功能更加凸顯,農業的基礎作用更加彰顯。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個重大方針。
二、本課題的研究方法和創新點
本課題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中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和糧情為依據,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為基本背景,運用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以理論研究為基礎,以實證分析為重點,多層次、多視角、全方位地分析我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本任務、評價標準、目標體係、實現路徑、政策支撐、長效機製與製度創新等重大問題,提出實施具有中國特色的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本課題以馬克思主義科學抽象方法為核心,借鑒西方經濟學製度變遷、供求平衡等方法,通過從微觀到宏觀、從點到麵的分析,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
本課題主要運用了“四個統一”的研究方法:
第一,宏觀分析與微觀分析相統一。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可以從不同層麵、不同角度表現出來,因而必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麵去考察、分析。宏觀分析是指對我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曆史演進和現實狀況的總結,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建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科學的長效機製。微觀分析主要是分析我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區域實現策略,總結帶有一般規律性、經驗性的方法、措施,從而建立符合農業區域規劃和產業布局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協調糧食主產區、產銷平衡區和糧食主銷區的關係。
第二,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統一。理論分析是實證分析的支撐點,沒有理論分析,實證分析隻能流於對事物的一般歸納;而實證分析是理論分析的基礎,沒有實證分析,理論分析就失去了依托。通過理論分析,準確把握並闡述我國現代農業的地位和現代農業是基礎性和戰略性的統一,明確國家糧食安全的內涵,從新的視角審視農業基礎地位和國家糧食安全的關係。通過實證分析,考察我國農業發展戰略的演進、糧食政策的演化和發展所麵臨的有利條件與約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