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探究式閱讀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觸最多的材料是一篇篇的課文,也就決定了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比重最大的教學形式。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語文課程總目標中提出讓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改變單純接受性學習,倡導探究性學習,啟發學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讀文本。一、為什麼要實施探究式閱讀就目前學生對閱讀課和閱讀題的反映來看,傳統閱讀教學的效果並不理想:學生閱讀經驗很有限,閱讀體會較膚淺,閱讀能力發展也比較遲緩。這種現狀與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接受性和功利性的傾向有直接關係。日本學者池田大作明確指出:“現代教育已陷入功利主義的泥潭,這是很可悲的事情。這種傾向帶來了兩個害處,一是使教育變成政治、經濟的工具,進而失去它天生的主體性及尊嚴;其二,由於隻承認實用性知識和技術的價值,便使從事這類學科的人們淪為知識和技術的奴隸,隨之產生的結果,便是尊嚴的喪失。”在功利性教育的影響下,教材權威、教師霸權等忽視學生個性的現象相當普遍,在閱讀教學中常常使用灌輸式教學,讓學生死記硬背模式化的答案,把學生的個性、靈氣都打掉了,使廣大學生喪失了觀察力與想象力,限製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甚至造成人格的不健全。實施探究式閱讀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從目的上說,就是培養個性化的主體,培養獨特的、獨立的個體,身心和諧統一的個體。從過程上說……個體逐漸變成在心理上、生理上是‘不可分的’,亦即一個獨立的、不可分的統一體或和諧整體。從結構上說,……要求教學針對不同的個體采取個別化的教學方式、策略和技術。”就是要讓學生在受教育中使個體得到充分發展,發展為能占有其本質、具有創造性的“人”,從而使自身與社會和諧發展。另外,探究式閱讀教學“意味著以人為目的,而且強調個體的人的重要性,即要求尊重個體,發展個性,充分強調和發揮個體的能動性”。引導學生盡可能達到自己的最高水平,成為完善的人。同時,目前正大力提倡建設學習型的社會,培養學習型的人才,但學校教育中教材權威、教師霸權等忽視學生個性的現象相當普遍。對此,語文新課標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要從建構新型的師生關係、創建平等對話的課堂入手,培養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生活等。這樣的教育與功利性的教育相對,以培養人的健全人格為目標,讓學生自由而自律地張揚個性,凸現了教學的人性化和人道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二、傳記作品教學中如何實踐探究式閱讀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個性化解讀文本的過程就是探究式閱讀的過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長期以來,我國的師生關係始終呈現出教師獨尊的態勢。一方麵,教師“理所應當”地處於知識權威和管理權威的地位,學生的表現以教師的評價為準繩;另一方麵,傳統課堂教學以師生問答式為主,容易導致學生課堂表現的機會不均等,教師個人的價值觀左右著學生的發展等。久而久之,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閱讀能力停滯不前,甚至形成順從的、麻木的或分裂的人格。因此,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在閱讀教學中形成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就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形成課堂教學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的受眾角色中解脫出來,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更加能激發思維的活力和學習的熱情,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積極主動地自我認識、自我建構、自我教育。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①尊重學生,把學生作為具體生動的個體來看待;②“孩子畢竟是孩子”,理解、鼓勵學生的天性,以一顆誠摯的童心與學生交往;③教學相長,建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共同學習氛圍,注重課堂的生成性。比如,付陽老師在教學《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時,為了能讓學生真正走近傳主,走進作品,在前課特意安排學生走進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翻閱自己感興趣的名人傳記,懷著一顆虔誠的心貼近傳主,感悟生活。課前同學們為這樣一堂別開生麵的語文課而興奮不已,嘻嘻鬧鬧地走進圖書館,但當一節課後他們走出圖書館時,已經變得從容自信了許多,甚至有不少同學意猶未盡,要求將未讀完的傳記借回家繼續閱讀。短短一堂課並不能改變一個學生的一生,但是能夠讓他們愛上傳記,對自己的人生有所企劃卻是可行的。有了很好的前課鋪墊,付陽老師為了能讓學生讀了傳記更有所得,在正課引導學生思考“貝多芬的‘隱遁’是否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從學生的發言中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的閱讀能力在增強,思考深度在進步。有的學生說“暫時的休息是為下一次的堅持做準備”,有的說“偉大的貝多芬也有膽怯”,有的說“這時的隱遁是一種高尚”。付老師接著總結道:“喧鬧並非充實,寧謐會更踏實。貝多芬承擔了巨大的災難與苦痛,卻以站立的姿態給全人類帶來歡樂,偉大的人即是帶著悲傷去接近理想的人!”不得不說這堂課是一次精神的洗禮。這個案例充分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的理解和尊重,並在“無為”中有所作為,適時給以引導深化,在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從而產生神奇的力量。另外,教師還要轉變傳統意義上的主講角色,甘做幕後“導演”,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比如,黃明勇老師在教授《杜甫:“萬方多難”中成就的“詩聖”》時,引導學生共同討論“杜甫是凡人還是聖人”,一下點燃了學生的發言激情,有的說“杜甫是凡人,一介書生衣衫襤褸”,有的說“杜甫是聖人,忠君愛國體恤百姓”,有的甚至說“杜甫是凡人中的聖人,聖人中的凡人”……一時間妙語連珠,而黃老師特意在這一環節點評較少,給學生充分展示的空間。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學生得到了教師的信任和尊重,習得的已遠非單純的知識,更加體驗了師生思想的相互撞擊、相互啟迪,從而生成了新的知識。(二)建立新型的生生關係,培養合作意識杜威認為,交往行為能夠促成個人自我觀的建構,充分發揮個體的主體性。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交往行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生生交往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幫助建立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相協調的真實、友好、坦誠、合作的生生關係,“這種協調要求兒童能夠表現自己,但必須按實現社會的目的表現自己”,從而在課堂上形成交流對話的良好學習氛圍。在體現個性的基礎上促進學生之間民主的合作關係包括四個基本內容,有學者總結為“4Rs”:責任(Responsibility),即在民主的成員關係中學會對自己、對同學負責任;尊重(Respect),做到在共同學習中相互尊重、互不幹擾;智謀(Resourcefulness),學會自主探索、建構學習,在自主學習中共同提高智慧;敏感性(Responsiveness),在共同的生活環境中,學會對周圍的人、事做出快捷的反應並提出建設性意見,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健康和諧的生生關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發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