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1 / 3)

第十章

附錄 《簡化字總表》中已經簡化的繁體字

《簡化字總表》中已經簡化的繁體字漢字在由篆轉隸的變化中,有很多字通過省減合並,草書字正體化等途徑被簡化了。以後,又通過假借他字和造異體字的方法,進一步使用了簡化的字體。在《簡化字總表》第一、二表所列的503個繁體字中,有不少就已經是簡化了的。現在把它們列出來,是想提醒讀者,現行的簡化字並不是突然憑空想出來的,隻不過是漢字發展中簡化趨勢的繼承而已。

(一)小篆中的簡化(共35字):

(1)“從某省”:倉(從食省)、歸(從婦省)、會(從曾省)、(從黹省)、鹼(從鹽省)、鹵(從省)、喬(從高省)、慶(從鹿省)、壽(從老省)、臺(從高省)、學(篆文,斅省)、晝(從畫者)、釁(從爨省)、徵(從微省)。

(2)“某省聲”:産(彥省聲)、範(笵省聲)、漢(難省聲)、監(省聲)、將(醬省聲)、進(閵省聲)、黴(微省聲)、童(重省聲)、豈(微省聲)、傷(省聲)、隨(省聲)、憲(害省聲)、鬱(省聲)、鑿(糳省聲)、竈(省聲)、齋(齊省聲)、 妝(牀省聲)。

(3)“重文”中的簡體:對(,或從土),膚(籀文臚),畝(畮,或從田十久),難(,或從隹)。

(二)隸變中的省減(共185字)

(1)單字:畢、塵、斷、糞、飛、華、畫、劃、彙、薑、奬、開、爛、聯、彔、慮、賣(注40)、農、竊、親、寢、窮、擾、澀、嗇、書、肅、鐵、衛、無、尋、應、擁、舉。

(2)單字簡化後用為偏旁的:

歹-斃、殲

曰-嘗

欠-歡

冊-侖、籲

臼-兒、樁、寫、舊、竄

羽-習、摺、膠、躍、糴、糶

言-誇、認、講、膽、護、譽、、讒、讓

卷-捲

虐-瘧

重-動、腫、鍾、種

複-復

兼-簾

票-標

黑-黨、點

羲-犧

襄-釀、(讓)

皿-監、盡、醖、盤、鹽、盧、蘆、廬、驢、寧

世-葉

責-積

(3)偏旁簡化(隻用作偏旁,不獨立成字):

邑-郵、鄉、鄭、鄰、鄧、響

阜-陸、陰、陽、隊、階、際、墮、橢、隱

-興、與

手-捨、撲、據、擬、攙(捲、摺、擁、擾)

艸-莊、蓋、薦、藉、藥、蘆、蘇、蘭、(薑)

犬-獲、獵、獨、猶

丮-執、、熱、鞏、築、褻

心-惱、憐、懞、懷、懼

水-淵、滅、準、溝、窪、潔、濛、濁、澱、濕、瀋、灑、(漢)

辵-過、運、遠、遞、達、遷、適、導、遼、遲、選、還、邊、(進)

舟-勝、廟、謄

示-禮

疒-癰

網-岡、買、罷、羅、(賣)

衣-衹、補、複、襖、襯

-發、證、(鄧)

食-餘、饞

軎-擊、

-療、(遼)

-僅、嘆、艱、(漢、難)

啻-敵、(適)

菐-僕、樸、(撲)

-(鄰、憐)

-體、(禮)

瞏-環、(還)

-顯、(濕)

(三)改換偏旁(前篆後楷,共7字)

-衝、鐙-燈、-鼕、榦-幹、鑪-爐、-麴-、-襪。

(四)假借他字(共6字)

-夢、蓡-參、(率)-帥、鰕-蝦、-葉-頁、-願(穜-種)(注)

(五)另造象形字(共1字)

繖-

上述繁體字都是《簡化字總表》中第一表和第二表所列(共482個),不包括第三表所列類推字。由上述統計可知,在482個繁體字中,已有234個本身就是經過簡化形成的(占48.5%)。

附注:

-夢。《說文》:“,寐而有覺者也。”《段注》:“今字假‘夢’為之,夢行而廢矣。”《說文》:“夢,不明也。”《段注》:“夢之本義為‘不明’。今字假為寐字。”

鰕-蝦。《說文》:“鰕,魵也。”《玉篇》:“鰕,魵也,長須蟲也。”《本草綱目》:“鰕音霞,俗作蝦,入湯則紅如霞也。”《段注》:“鰕者,今之蝦字。”《說文》:“蝦,蝦蟆也。”音ha,後作蛤蟆。

參、帥、頁、願、種五字用為假借義,已見於正文。本書所引字書及有關專著本書所引字書及有關專著

秦以前《爾雅》

漢劉熙《釋名》

漢許慎《說文解字》(宋徐鉉校本,簡稱《說文》,亦稱“大徐本”。)

南朝梁顧野王《玉篇》

唐顏元孫《幹祿字書》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簡稱《釋文》)

宋徐鍇《說文解字係傳》(簡稱《係傳》,亦稱“小徐本”)

宋陳彭年等《廣韻》

宋丁度等《集韻》

金韓孝彥《篇海》《改並四聲篇海》

明張自烈《正字通》

明梅膺祚《字彙》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簡稱《段注》)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簡稱《義證》)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簡稱《通訓》)

清王筠《說文釋例》(簡稱《釋例》)《說文句讀》(簡稱《句讀》)

清吳任臣《字彙補》

顧雄藻《字辨·字辨補遺》(簡稱《字辨》)

黃侃《手批說文解字》《說文箋識四種》

唐複年《金文鑒賞》

陳政《字源趣談》

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

張書岩等《簡化字溯源》(簡稱《溯源》)

(個別引用的書刊未列入)

裘鍚圭《文字學概要》

後記

這本書是一個學字用字幾十年的老人對簡化字來曆的探尋的結果,是想把個人對簡化字粗淺的理解提供出來,使人們了解漢字的簡化是自古以來的發展規律,是古人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現行簡化字的絕大部分是前人的實踐遺產,少部分雖未找到實物憑據,但也都是沿用了古人簡化的方法形成的,是有依據的。我們現在使用簡化字是現實社會的自然需求,更是中華文化的必然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