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在使用的簡化字是在1956年1月頒布的《漢字簡化方案》和1964年頒布的《簡化字總表》後通行的。這些簡化字都是20世紀50年代或60年代創製的嗎?如果不完全是,那麼它們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現在使用它們,有沒有根據?這個問題促使我去查找簡化字的來曆和根據。
在查找簡化字來曆後發現,其中隻有一部分是現代人所創製和使用的,絕大多數都是古人、前人用過的。在古人、前人留下的簡化字中,可以分為兩類:首先,有些簡化字出現或使用在前,繁體字出現或使用在後。這類簡化字都有可以查到的篆字,我們現在使用它們不是創新異化,而隻是恢複這些字的本來麵貌。其次,簡化字的一半以上從先秦到民國就已經有使用的實例了。它們都是以下列方式出現在書刊和實物上的:(1)簡化字早已有假借為繁體字之例;(2)簡化字是繁體字的各種異體字。異體字眾多,是我國漢字在發展過程中的特殊現象,現在隻不過在其中選用了幾百個有根據的作為簡化字而已。
與此同時,筆者也認識到文字學者的“簡化是漢字發展的總趨勢”這一普遍共識。從漢字產生時開始,就已經出現了在用字上以筆畫少的代替筆畫多的簡化趨勢,在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這種現象。但由於這兩類文字數量少,又沒有經過一定的規範,字形還不統一,難以在字形的繁簡上進行比較。這樣,秦朝的小篆就成了我們分析字形的比較好的依據之一。這是因為:(1)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確定並統一使用的文字,字形都是定了型的。(2)後來通行至今的楷體字中,絕大部分是由小篆演變而成的。(3)漢代的許慎在收集了當時的字書和資料後,整理編撰了《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一書。全書共收集9353個小篆字,並對每個篆字的形體結構作了解析,說解了每個字的字義。小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的基礎上,以秦係文字為主形成的,其字形比原來字形有繁化的,也有簡化的。從《說文》對字形的說解中,從《說文》中保留的少數古文、籀文中和當時的異體字中,可以看到簡化的痕跡。
小篆雖然起到了統一文字的功能,但究竟因為字形複雜難寫,因此,在經常使用文字的官府書吏一類人中就出現了較為簡便的輔助字體。這種有濃厚隸書意味的字體,以後人們稱為“秦隸”。由於隸體字書寫起來比小篆方便快捷得多,必然動搖了小篆的統治地位。從漢代開始,隸書成了當時普遍使用的字體,由不成熟發展為通用的、官府也使用的成熟的隸字。小篆變成了隸字,稱之為“隸變”,以後又發展出草書、行書,最後定型為楷體字。隸變後的字形比起小篆來說,是大大地簡化了。簡化的方式有省減筆畫、部件,有草書正體化,有偏旁趨同後變成記號等。在使用中,還有排除異體字和用同音的簡體字取代繁體字的假借方法來達到簡化的效果。
了解小篆和隸變後的簡化情況,能使我們更深入了解簡化字的來曆和簡化方式,在使用簡化字時,心中更有自覺性和自豪感。這就是我把這本小書分成三部分來闡述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