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在近四百年的莎士比亞研究中,評論著作可謂汗牛充棟,碩果累累。這期間經曆了新古典主義、啟蒙運動、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時代的更迭。進入21世紀以來,文學流派更是多種多樣。目前,國際上的莎士比亞研究流派有曆史學派、主題學派、性格學派、象征學派、精神分析學派、原型學派、校勘學派、馬克思主義批評學派等。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在曆史、哲學、美學、宗教、社會學、倫理學、心理學、法律、音樂、舞台表演、影視媒體、文化研究、生態學等多種視野下對莎士比亞及其作品進行跨學科、多維度的研究。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選擇莎學研究需要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具有創新意識的學術視角,同時也要有耐得住寂寞,敢於坐冷板凳的精神。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內有一些青年學者在這方麵做出了努力,湯平博士就是其中之一。湯平博士的這部專著以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超自然因素為研究選題,頗具新意和學術價值。據我所知,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裏,湯平博士一直致力於英國文學和莎士比亞的學習和研究。她在博士學位論文《魔幻與現實: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超自然因素研究》的研究和撰寫過程中更是注意自己在理論修養、研究方法和分析能力方麵的提高,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文獻,高質量的完成了博士論文。這個良好的基礎使得湯平博士在莎士比亞戲劇研究中展現了自己獨特的研究能力。
該著作係統梳理了國內外學界關於莎士比亞戲劇及其超自然因素研究的現狀,界定了本書的研究對象、理論視角、研究內容和思路,以及研究意義,提出了富有新意的探究問題。著作以莎士比亞戲劇作為研究對象,結合格林布拉特的新曆史主義文化詩學理論把莎劇與當時的曆史、文化語境相聯係,重點分析三部戲劇《仲夏夜之夢》、《麥克白》和《暴風雨》中具有代表性的精靈、女巫、鬼魂、魔法師等超自然元素。這三部戲劇分別代表了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三個主要階段,即早期喜劇、中期悲劇和晚期傳奇劇的創作。劇中超自然現象作為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重要寫作技巧不僅營造了神秘莫測的戲劇氣氛,推動了情節發展,加強了人物塑造,凸顯了戲劇張力和衝突,而且反映了生活在伊麗莎白一世、詹姆士一世時期的英國人的宗教信仰、民間習俗、道德價值觀。莎士比亞在戲劇創作中對超自然現象態度的變化折射出他在自我塑造過程中對愛情、權力、幻想、現實、人性等問題的深刻思考,彰顯其深邃的人文主義思想,使其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豐富的藝術性。湯平博士通過分析、比較這三部戲劇中的超自然因素及其功用來探究劇作家對巫術、魔法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是莎士比亞在一生不斷地通過作品參與社會、曆史、時代的協商過程中,在其自我塑造與社會文化語境的合力中形成的。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超自然因素為讀者和觀眾理解英國伊麗莎白一世、詹姆士一世時期的魔法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互文關係做了經典的詮釋。相信本書是對我國當代莎士比亞戲劇研究的一個新貢獻,其創意體現在:第一,作者從整體研究角度出發,探討在近代早期歐洲巫術文化背景下,劇作家在文學創作中熱衷於超自然現象的描繪,這對從宏觀上把握莎士比亞時代文學中的巫術研究具有時代意義;第二,就研究方法而言,格林布拉特的新曆史主義文化詩學理論有助於更深刻地挖掘莎士比亞、劇本、觀眾和讀者之間的關係;第三,從研究時段來看,本書重點分析的三部戲劇《仲夏夜之夢》、《麥克白》和《暴風雨》分別代表了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三個主要階段,具有階段性和代表性。
在慶賀湯平博士的新作付梓之際,欣聞湯平博士剛以訪問學者身份在英國約克大學英文係進行了一年的學術交流訪問歸來。在訪學期間湯平博士有幸在莎士比亞研究國際知名學者朱迪思·布坎南教授(Professor Judith Buchanan)與約翰·羅教授(Professor John Roe)的指導下深入研討。為此,我期盼她會有更多的上乘之作,期盼她在未來的研究道路上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謹以此為序。
石堅於川大花園
2014年5月
摘要
隨著中世紀、近代早期歐洲魔法和巫術對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的廣泛影響,與其相關的文學作品和曆史文獻層出不窮。這些涉及巫術本質、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等重要問題的文學作品從一個側麵向我們真實呈現了近代早期歐洲的宗教、獵巫運動和大眾信仰。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倫敦舞台上關於巫師、魔鬼、術士和巫術的主題頗受觀眾歡迎。當時一些重要作家如克裏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本·瓊森(Ben Jonson)、托馬斯·米德爾頓(Thomas Middleton)、托馬斯·德克(Thomas Dekker)等不僅援引經典文學中關於巫術和魔法的描寫,還把當時社會流行的超自然現象融入自己的創作中,使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具有濃鬱的神秘色彩。享有“時代的靈魂”之稱的英國文學巨匠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也把當時觀眾深感興趣的精靈、仙子、鬼魂、巫師、魔法以及與大眾信仰相關的許多超自然因素成功植入戲劇中。它們不僅推動戲劇情節的發展,服務於主題的建構,而且成為莎士比亞反映社會現實的重要渠道,體現了他對愛情、權力、人性以及現實與幻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
本書選取莎士比亞具有代表性的經典戲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麥克白》(Macbeth)、《暴風雨》(The Tempest)為文本細讀對象。這三部作品不僅在超自然因素的表現形式和表現內容上有相似性和連續性,而且反映了莎翁的超自然因素創作思想的變化軌跡。這三部戲劇分別展示了他在早期、中期和晚期的創作成果,因此具有階段性特征。本書將著重細讀戲劇文本內容,從微觀上做到闡釋的細化;力圖從曆史現實的角度出發,從宏觀上把握在莎士比亞生活的時代超自然因素對社會、大眾、劇作家創作的深刻影響,以及莎士比亞如何參與曆史、社會塑造的過程。
圍繞對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超自然因素研究,本書共分為三個部分。緒論是莎士比亞戲劇及其超自然因素的國內外研究綜述,界定本書的研究對象、理論視角、研究內容和思路,以及研究意義,提出本書擬探究的問題:西方巫術文化和近代早期歐洲的獵巫運動如何影響、塑造文學作品中的超自然現象?莎士比亞如何把超自然因素作為戲劇創作的重要藝術技巧為讀者和觀眾提供曆史背景和社會語境?英國伊麗莎白時代的神秘主義哲學、國王詹姆士一世對巫術的矛盾態度如何影響莎士比亞的戲劇創作?莎翁在不同創作時期如何利用不同色彩、不同形式的超自然現象來反映自己對愛情、權力、幻想和現實的深刻思考?他如何把“文本的曆史性”和“曆史的文本性”巧妙結合起來,使劇本與曆史形成互文關係?
第二部分由五章構成,運用新曆史主義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的文化詩學理論(Cultural Poetics)探討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超自然因素與其思想觀念變化、發展的密切聯係,重點分析《仲夏夜之夢》《麥克白》《暴風雨》中魔幻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互動。
第一章主要探討格林布拉特文化詩學與莎士比亞戲劇研究的關係。格氏文化詩學的理論來源,與新曆史主義的關係,文化詩學的內涵、特征以及關鍵詞,為理解莎士比亞戲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自我塑造”理論(selffashioning)是格氏文化詩學的核心思想,主要觀察作家在表達感情和思想觀念時所涉及的社會成規、宗教習俗等文化與意識形態、政治力量之間的衝突。作家通過創作活動使自我進行不斷改變和塑造。格氏引用經濟領域的“協商”(negotiation)、“流通”(circulation)、“交換”(exchange)等關鍵詞說明文學文本參與社會能量的流通與交易過程。文學具有“驚歎”(wonder)和“共鳴”(resonance)的審美維度、權力的“顛覆”(subversion)與“含納”(containment)的政治維度,以及通過逸聞趣事觸摸真實的現實維度。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詩學理論有助於理解文藝複興時期特別是莎士比亞生活時代曆史與文學的互文關係。
第二章主要介紹中世紀、近代早期歐洲魔法與巫術文化的演變,獵巫運動對近代歐洲社會和莎士比亞時代文學創作的重要影響,以及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關於巫術與魔法的再現。生活在伊麗莎白一世和詹姆士一世時期的英國人相信巫術的神秘力量。在這個階段,倫敦舞台上關於巫術和魔法的主題深受觀眾喜愛。克裏斯托弗·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劇》(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stus, 1588)、埃德蒙·斯賓塞的《仙後》(Faerie Queen, 1590-1596)、本·瓊森的《煉金術士》 (The Alchemist, 1610)、托馬斯·米德爾頓的《女巫》(The Witch, 1615)、托馬斯·德克與威廉·羅利(William Rowley)、約翰·福特(John Ford)合寫的《埃德蒙頓的女巫》(The Witch of Edmonton, 1621)等作品具有強烈的神秘色彩和時代特征。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語境下,劇作家莎士比亞也把當時大眾深感興趣的超自然現象如精靈、鬼魂、巫師(女巫和術士)、魔法、預兆等成功植入作品中。這些超自然描寫在劇中有助於營造緊張氣氛,促進情節發展,加強人物性格塑造,化解戲劇衝突。他在不同創作時期對超自然因素態度的變化折射出他對社會的價值判斷和對人性的反思。
第三章主要討論莎士比亞喜劇《仲夏夜之夢》中的夢幻世界。在早期創作中,自信、樂觀的莎士比亞歌頌愛情與友誼,崇尚個性解放與獨立。他采用輕鬆、歡快的超自然因素——仙境、仙王、仙後、精靈、魔法、魔汁、夢、變形等塑造了一個充滿詩意、引人入勝的森林世界。西方16和17世紀民間傳統節日慶典,如五月節和仲夏節的狂歡、神秘、怪誕等特點在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這部戲劇為新曆史主義提出的“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曆史性”做出了最好的注解。莎氏運用這些超自然因素把現實世界、夢幻世界和魔法世界緊密聯係起來。劇中仙王和他的精靈們屬於邊緣人物,但他們利用魔法操控著他人的愛情和命運。他們使用“愛懶花”魔汁使雅典戀人在森林裏神魂顛倒,仙後愛上戴上驢頭且身體變形的織工波頓。雅典戀人的感情糾葛與仙王、仙後的矛盾構成了夢幻森林的主旋律。夢成為全劇聯係現實世界與魔幻世界的重要橋梁。它幫助劇中人物進行自我塑造,揭示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體現了社會能量的流通、協商和交換。以夢為依托的魔法成為化解人物主要矛盾的有效手段。觀眾和讀者在撲朔迷離的故事情節中不僅能夠感受到作者主張自由戀愛、追求幸福、解放人性的顯性主題,而且能夠捕捉到他對愛情、權力、理性、幻想、現實的深刻思考。
第四章主要研究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中的超自然世界。在中期創作中,由於社會的動蕩變遷,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莎士比亞擯棄了早期喜劇創作中輕鬆、歡快的超自然因素。他在《麥克白》中采用雌雄同體的女巫、恐怖的鬼魂和異象等超自然成分增強戲劇的悲觀、黑暗色彩,體現其對人文主義自身的反思。三女巫具有猙獰、蒼老的外表,擁有強大、危險的魔法。她們能夠呼風喚雨,預知未來。女巫們雖然處於主要行動的邊緣,卻貫穿戲劇始終。她們為渲染戲劇神秘恐怖的氣氛,豐滿人物形象,加速悲劇情節的發展,深化戲劇主題,彰顯莎氏在宗教、道德、心理、社會、生存等方麵的人文主義思想起到了促進作用。莎氏巧妙采用模糊性寫作原則強調女巫的獨特性和神秘性。班柯鬼魂的出現一方麵凸顯了他在世時正直如山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麵反襯了麥克白為了實現、維護絕對權力而采用的血腥、殘忍手段,同時暗示了麥克白咎由自取的悲慘結局。空中搖晃的帶血的刀子、反常的自然現象、邪惡的動物意象、幽靈等多種超自然現象加速了麥克白的墮落,使其自我塑造經曆了英勇、延宕、殘暴、孤立、毀滅的階段。《麥克白》揭示了莎士比亞生活時代英國社會中各種權力、利益、觀念、信仰的複雜關係與矛盾。劇中超自然因素的大量運用與當時社會的嚴峻現實形成互文,能夠喚起觀眾和讀者的共鳴。
第五章主要分析莎士比亞傳奇劇《暴風雨》中的魔法世界。劇作家走出了中期悲劇創作中懷疑、恐慌、憂鬱的陰霾,試圖用魔法建構一個傳奇、和諧的世界。通過探究主人公普洛斯帕羅的人物原型,筆者試圖證明普洛斯帕羅並非一位殖民主義者,而是伊麗莎白時代如同約翰·狄(John Dee)那樣偉大的人文主義者。普洛斯帕羅經曆了三個魔法世界——魔法師(magus)的崇高、輝煌世界,附魔師(enchanter)的自負、誇張世界,男巫(wizard)關心自己終極命運的基督教世界。魔法師角色的轉變反映出他在自我塑造過程中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他最終擯棄魔法、離開荒島的原因錯綜複雜。這與魔法的危險性、魔法的局限性、複原之夢和人文主義精神密切相關。女巫西考拉克斯在劇中的醜惡形象、黑魔法以及母親身份與普洛斯帕羅的崇高形象、白魔法以及父親身份形成了鮮明對比。精靈愛麗兒把缺場的前任主人西考拉克斯與現任主人普洛斯帕羅聯係起來。愛麗兒是魔法師的聽差精靈,任務執行者,音樂使者,自由的追求者,善良與正義的化身。《暴風雨》不但為英國伊麗莎白一世、詹姆士一世時期的魔法、巫術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曆史佐證,而且它還積極參與了曆史塑造。
本書最後部分的結語是在對以上三部戲劇討論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三部戲劇在超自然因素方麵的異同點,以及莎士比亞在戲劇創作生涯中對超自然因素態度的變化。莎氏采用超自然因素的寫作技巧把現實世界與魔幻世界連接起來,讓觀眾和讀者在劇中既能看到真實社會的影子,又能看到幻想世界的輪廓。通過對這三部戲劇的分析、比較和綜合研究,筆者旨在說明莎士比亞在不同創作時期精心設計了不同色彩、不同形式的超自然現象。他在早期喜劇中描繪了歡快的超自然色彩,在中期悲劇中刻畫了陰森、恐怖的超自然現象,在晚期傳奇劇中把超自然力量視為懲戒仇人、回歸現實生活的重要工具。莎劇中超自然因素的顯著變化不僅折射出社會發展對大眾生活、宗教信仰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反映了劇作家在自我塑造過程中不斷參與社會的協商和交換。文學創作的過程也是莎士比亞進行自我塑造的過程。他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他對權力、愛情、幻想、現實的思考都是在自我和社會文化的合力中形成的。莎士比亞比他同時代的劇作家在創作中吸收了更多的社會能量。超自然因素作為莎氏戲劇創作的重要寫作技巧不僅為讀者和觀眾帶來無限驚歎與共鳴,而且賦予了作品強烈的時代性、經典性和永恒性。
關鍵詞:莎士比亞戲劇;超自然因素;新曆史主義;文化詩學;自我塑造
Abstract:With the great impact of the magic and witchcraft in th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upo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mmon peoples life, many literary work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appeared one after another. They touched upon the significant issues such as the nature of the witchcraft, the social structure, the religious beliefs which presented the real pictures of the religions, the Witch Hunt and the popular beliefs in the early modern Europe. The London theatres in the late 16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17th century witnessed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the wizards, witches, magic and witchcraft among the audience. At that time some influential writers, such as Christopher Marlowe, Edmund Spenser, Ben Jonson, Thomas Middleton, Thomas Dekker, not only borrowed some descriptions of the witchcraft and the magic in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but also blended the popular supernatural phenomena with their creation. Therefore, their works in this period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ically mysterious traits. William Shakespeare, known as “the soul of the age”, also successfully and colorfully enriched his drama with the fairies, spirits, ghosts, witches, wizards, and other supernatural phenomena that powerfully attracted the audience and the readers. These supernatural phenomena in his drama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o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mes. Furthermore, they have become Shakespeares important channels for revealing the social reality and reflecting his deep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s on love, power, human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lity and the fant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