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越王勾踐臥薪嚐膽5
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打敗強大的楚國後,一心想向中原擴展自己的勢力,稱霸諸侯。與此同時,南麵的越國也日益強盛起來,開始威脅吳國後方。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踐繼位。闔閭以為這是一個征服越國的好時機,便不顧大夫伍子胥的反對,親自帶兵去攻打越國。
越王勾踐聞訊後,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與吳軍對陣,並設計打敗了吳國。
闔閭不僅沒有征服越國,還在戰場上被射傷,回國沒多久就死了。臨終前,闔閭拉著兒子夫差的手說:“你一定要替我報仇啊。”夫差繼位後,遵照父親遺訓,日夜勤兵。為了鞭策自己,他派人站在宮殿門口,每天都厲聲喝問自己:“夫差!你忘記勾踐殺死了你的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我不敢忘記!”為此,夫差加緊練兵,隻等三年服喪期滿,興兵伐越,報仇雪恥。
三年後,夫差任命伍子胥為大將,伯嚭為副將,親率大軍攻打越國。
越國當時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範蠡。範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三年了,這回夫差決心報仇,來勢凶猛。咱們不如守住城池,不要跟他們正麵交鋒。”
勾踐認為自己打敗過吳國,執意派大軍去跟吳軍拚殺。兩軍在夫椒一帶作戰。越軍果然大敗。勾踐帶著五千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無計可施。
生死存亡之際,勾踐對範蠡說:“我很懊悔沒有聽你的話,以至於此,現在該怎麼辦?”範蠡說:“咱們去求和吧。”勾踐於是派文種到夫差營中去求和。文種向夫差轉達了勾踐想求和的意思。夫差原本想同意,可是遭到了伍子胥的堅決反對。
文種打聽到吳國的太宰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私下送給伯嚭一批美女和珍寶,請伯嚭在夫差麵前說好話。經過伯嚭勸說,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要勾踐到吳國做人質。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勾踐為了保全國家,忍辱負重,帶著夫人和範蠡到吳國去做人質,而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文種。
勾踐一行到吳國後,夫差讓他們夫婦住在闔閭墳旁的一間石屋裏,並叫勾踐給他喂馬,範蠡給他做奴仆。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牽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自己,又有伯嚭說情,就放勾踐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誌報仇雪恨。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誌氣,就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勾踐就先嚐一口苦膽,還問自己:“你忘了會稽之辱嗎?”勾踐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做褥子。這就是後人傳誦的“臥薪嚐膽”的故事。
勾踐一心想使越國富強起來,親自參加耕種,還叫夫人親手織布,以此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受了亡國之災,人口大大減少,勾踐就製定獎勵生育的製度。勾踐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範蠡訓練人馬,自己則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扶危濟困。全國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變成強國。
在國家迅速恢複生機的同時,勾踐又采取許多辦法麻痹吳國。為了不使夫差起疑心,勾踐仍舊經常派使者去吳國朝見進貢,而且貢品有增無減。夫差十分滿意,更加喜歡勾踐的“忠誠”。
勾踐竭力迎合夫差急於求霸之心,引導吳軍北進中原,耗損其國力、兵力,並且繼續賄賂伯嚭,還派出奸細刺探吳國的軍情,散布謠言以離間其君臣關係。勾踐又以越國遭遇天災為由,不時向夫差借糧,使吳國糧食儲備減少,而越國則糧食儲備充足。
伍子胥早已察覺勾踐所作所為意在複仇,多次勸諫,不僅未被夫差接受,反而引起夫差的反感和猜疑。公元前485年,夫差為爭霸而北上伐齊,伍子胥不讚成,指出越國才是心腹大患。夫差不聽,繼續伐齊,在艾陵之戰中大敗齊軍。聞此訊息,勾踐親自趕去祝賀,夫差十分得意,設宴招待勾踐,當場宣布再給勾踐一部分封地作為賞賜。伍子胥堅決反對,夫差被駁了麵子,越發討厭伍子胥了。後來夫差又聽信伯嚭的讒言,賜劍令伍子胥自盡。伍子胥死前說:“我死了以後請將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城東門樓上,我要親眼看著越軍攻入吳國!”伍子胥死後,吳王將政事交給伯嚭管理。勾踐得知伍子胥已死,便準備起兵伐吳,而範蠡認為時機未到,尚需等待。
公元前482年春,吳王夫差率全國精銳部隊北上黃池會盟諸侯,國內隻留下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衛。數月之後,勾踐估計吳軍已到達黃池,便乘吳國國內空虛之機出兵攻打吳都。吳軍大敗,太子友陣亡。夫差在黃池接到消息,想回國救援,但遠水解不了近火,隻好派伯嚭向越國求和。勾踐和範蠡認為吳國還有實力,一時之間難以消滅,便答應講和,退兵回國。
又過了四年,越國乘吳國連年災荒又遇大旱,倉廩空虛之機,再次攻打吳國。此時的吳國內憂外患,不堪一擊,最終被越國擊敗,隻剩夫差被圍困在陽山。為了避免亡國,夫差派公孫雄袒衣膝行向勾踐求和。勾踐於心不忍,正要答應。範蠡上前勸阻:“大王您忍辱受苦二十年,為了什麼?現在一旦心軟便前功盡棄!”轉頭又回絕公孫雄說:“過去是上天把越國賜予吳國,你們不把握機會;今天是上天把吳國賜給越國,我們不敢違背天命而答應你們的請求。”公孫雄還要哀求,範蠡毅然鳴鼓進兵。夫差見大勢已去,求和不成便自殺殉國。自殺前,夫差滿臉悔恨地說:“我沒有臉見伍子胥啊!”
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二十年,終於在公元前473年一舉滅吳,報仇雪恨了。
2.陳勝吳廣起義13
陳勝、吳廣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們領導的起義是爆發於秦末(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陳勝是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字涉;吳廣是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字叔,他們都是雇農出身。
陳勝年輕的時候,與同伴們一起被人雇去耕田。有一次,陳勝耕田累了,就坐到田埂上休息。突然,陳勝怔怔地看著眼前漫無邊際的田地,再看了看同伴們,不知道想到了什麼。隻聽他長歎一聲,轉身跟同伴們說:“如果我們中誰有一天富貴了,就一定不要忘記彼此的情誼啊!”同伴們奇怪地看了他一眼,然後便笑開來:“我們都是雇農,能有什麼富貴?”陳勝見同伴們這樣說,也不好再說什麼,隻感慨地說道:“唉,燕雀怎麼知道鴻鵠的誌向呢?”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調九百貧苦平民去戍守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陳勝和吳廣被編入了這支隊伍,擔任了小頭目。然而就在行進的路上,忽然天降大雨,一連下了好幾天,道路泥濘不堪,大家被困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眼看著就要誤了行程。
按照秦朝的法律,誤期是大罪,是要殺頭的。於是,陳勝和吳廣兩個人就湊在一起商量:“事到如今,逃跑是死,起義也是死,橫豎都是死,不如死得轟轟烈烈好了!”
陳勝說:“百姓們長期處在暴政之下,生活痛苦不堪。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原本不應該當皇帝的;應當立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蘇。但是扶蘇因為多次勸誡秦始皇,惹得皇帝大怒,將他派在外麵帶兵打仗。可是秦二世卻殺了他。所以,百姓多數聽說公子扶蘇十分賢明,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項燕在做楚國將領的時候,多次立有戰功,又愛護士兵,楚國人很尊敬他。可是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有人認為他死了,也有人認為他逃跑了……總之,誰也不知道項燕現在在哪裏。不過這不重要,現在我們隻要打著公子扶蘇、項燕這兩個人的旗號,一定會有很多人響應我們!”
吳廣覺得陳勝說的話非常有道理,於是兩人跑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於是說:“你們所圖謀的事情一定能夠成功。”
聽到占卜的人這樣說,兩人都非常高興。為了讓眾人信服,他們趁人不注意,用丹砂在絲綢上寫了“陳勝王”三個字(意思就是陳勝要做王),塞在別人捕獲的魚肚子裏;晚上的時候,陳勝又暗中派遣吳廣到駐地旁邊叢林裏的神廟中去,用竹籠罩著火裝作鬼火,像狐狸一樣叫喊著“大楚複興,陳勝王”(意思就是楚國將要複興,陳勝要做王),大家聽了都非常驚慌恐懼。到了第二天,軍中到處都在談論這兩件事,隻要看到陳勝出現,他們就指指點點,用目光互相示意,敬畏地看著陳勝。
吳廣向來愛護士卒,所以士卒裏有許多願意替他效力的人。吳廣察覺到了這一點,於是有心利用。這天,押送士卒的兩個軍官喝醉了酒,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惹惱了他們,就用竹板打吳廣。這還不夠,其中一個軍官還拔出寶劍來,企圖威嚇吳廣。不料吳廣猛地跳起來,奪過劍殺死了兩個軍官。
這時,陳勝、吳廣召集並號令眾士卒說:“這場大雨已經使我們延誤了行程,誤期就要殺頭;就算朝廷不殺我們,等我們戍邊回來,十個人裏起碼要死六七個。再說了,大丈夫要死就要死得轟轟烈烈!那些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一番話說完,眾士卒都哄然響應,大聲喊道:“聽從您的命令!”
於是,他們就冒充為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個個露出右臂作為標誌,號稱大楚。他們還築起高台,在台上結盟宣誓。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起義軍首先攻下大澤鄉,在行軍時又沿途吸收群眾參加進來,等到達陳縣(今河南淮陽)時,起義軍已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步兵幾萬人。
起義軍占領陳縣後,陳勝就自立為王,國號“張楚”。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革命政權。
消息傳開後,各郡縣受秦朝暴政壓迫的人們,都紛紛殺死平時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僚們,以行動響應陳勝、吳廣的起義。
沒多久,起義軍發展壯大到幾十萬人。陳勝、吳廣決定乘勝前進,分三路去攻打秦朝。
起義軍的一路人馬是由一個叫周文的率領著,去攻打秦朝都城鹹陽。由於孤軍深入,又缺乏作戰經驗,這路軍隊打了敗仗。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周文決定退兵,駐紮在曹陽,等待增援。
俗話說,禍不單行。在周文吃敗仗的這會兒,另一路由武臣率領的軍隊也沒有閑著。在一些手下的慫恿下,武臣攻占邯鄲後,便自立為趙王。消息傳來,陳勝雖然怒不可遏,但為了顧全大局,隻得勉強承認,並且讓武臣立刻率領軍隊去支援周文。可是,陳勝沒想到,武臣不但不救援周文,還割據自立,根本不聽陳勝的指揮。這使得起義軍的其他將領紛紛效仿,相繼割地稱王,誰也沒空去搭救周文。可憐的周文率軍在曹陽堅持鬥爭了三個月,終因寡不敵眾,又無後援,兵敗如山倒,最後不得不自殺。
不久,四分五裂的起義軍內部終於完全崩裂了。吳廣被手下陰謀殺害;其他幾支起義軍,也先後被秦軍各個擊破;陳勝也被車夫莊賈暗殺了。
陳勝、吳廣死後,呂臣等人繼續帶領起義軍反抗秦朝暴政。這支起義軍後來和項羽、劉邦等人領導的起義軍彙編到了一起。
雖然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不到一年就失敗了,但他們的行動卻猶如星星之火,迅速在全國燃起了反抗暴秦的燎原大火。不久之後,腐朽的秦朝就被項羽、劉邦等人領導的起義軍給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