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節(2 / 2)

這是肖如玉第一次跟她回老家啊。鄧一群在心裏也有點興奮,因為他想到的是由於他們的回去而在村裏可能引起的轟動效應。他記得在他小時候,村子上有一戶人家的兒子在外麵當兵,結果轉業成了遠洋輪上的海員,當那個海員領著城裏的妻子回去的時候,滿村的人都跑去看熱鬧。無論從哪方麵說,他們都要比那一對要強得多。做為兒子,他為媽媽掙了麵子。

車子一路上極其乏味地開著,開車的司機是個矮胖子,他還有一個副手,比他年輕,也比他瘦。他們一路上不停地上客下客。沿途所帶的旅客,錢自然就落在了他們的腰包裏。田野泛綠了,但一點生機也沒有,偶爾經過一個小鎮,看起來那樣的混亂。肖如玉早已經倦了,把頭靠在他的肩膀上,假睡。借著風衣的掩護,他們時不時把手伸進對方的衣服裏麵去,“到我家以後我們就可以住在一起了,整夜在一起。”鄧一群說。

肖如玉說:“美死你,怎麼能夠這樣呢?我們還沒有結婚啊。”

“那有什麼關係呢。你已經是我的女人了。”

“我媽特意關照,讓我不能和你住一起,那樣我會被你們家的人看輕的。”她說。

“你媽怎麼會知道呢?”他笑起來,說,“除非你回去以後對媽媽說,‘我和鄧一群睡覺了’。”

鄧一群知道,其實她心裏是多麼的願意。

路途迢迢。

後來肖如玉很少跟他回老家,就是借口路途太遙遠。人困在車上,幾個小時一點也動彈不得,的確很辛苦。中午,車子在路邊店停靠,他們沒有下車,就留在車上吃了自帶的食品。下午五點他們才到達縣城,沒有停留,登上了開往鄉下的中巴車(往鄉下倒是方便了,小中巴平均半小時一輛,都是由個人承包的。縣裏的汽車公司已經快要倒閉了)。望著一路的景色,鄧一群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但是,他內心卻感非常的淒涼。生我養我的故鄉,許多年來,你還是那樣,有變化,但這變化是多麼的微小啊!

貧窮而落後的家鄉,可憐的人們。事實上這些年來,也蓋了不少新房子,甚至還有一兩幢小樓,但不知為什麼,鄧一群看上去總覺得它比過去更荒涼了。一些河流,過去在鄧一群的眼裏它是多麼寬闊啊,而現在它卻變得非常窄小。

是我這些年在外,眼界變得寬闊了,情感變得疏遠了。他想。

雖然我生在這裏,長在這裏,但是,現在我卻不再屬於它了。他想。

這是值得慶幸的。

像鄧一群預料到的那樣,村裏的人都來看熱鬧,一個個都誇肖如玉長得漂亮,把肖如玉樂得不輕。他們的誇獎真是盲目的,鄉下人的眼窩子太淺了。鄧一群清楚得很,像肖如玉這樣的,在城裏可以找出一百萬來。在城裏姑娘中,她隻是非常普通的一個。

人人都知道鄧一群找了個高幹子女(在農村,這還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字眼)。在他們回城之後,這樣的說法就更加誇張,說他的嶽父是個非常大非常大的人物,至少相當於省委書記。沒有人知道,事實上他那位未來的嶽父已經離休在家,成了徹頭徹尾的普通老百姓。不同的是,也就是工資高一些,開老幹部會議還會通知他,以示組織上還在把他當作革命幹部隊伍中的一員。

最高興的是鄧一群的媽媽,她對眼前的這個城裏媳婦簡直有點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拉著她的手喜歡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為了迎接兒子女朋友的到來,她甚至去鎮上請劉正紅染了頭發。一頭假假的黑發,看起來很不自然。她的臉上全是皺紋,一道一道,非常深在刻在皮膚裏。她的實際年齡比肖如玉的媽媽隻大兩歲,可是看上去卻要大二十歲。拉著肖如玉的手,讓她感覺這個老婦人的手就像一根粗糙的樹幹。

鄧一群的兩個哥哥、嫂子和他的姐姐、姐夫以及那一大幫子孩子,對著這樣一個高貴的城裏人,簡直不知道如何是好。他們一個個說話都顯得非常木訥,一個個就像還沒有學會講話。的確,他們之間不存在任何共同語言,要進行交流是非常困難的。在他們的眼裏,城市生活是完全陌生的。

能夠對肖如玉講話的,就隻有鄧一群。

一天,就像一個月那樣長。他們在家裏生活了三天,終於忍不住了,決定逃回城裏。原來鄧一群還覺得假期請得時間不夠,而事實上如果再這樣呆下去,他真的有種被活活折磨的感覺。一方麵,他向村裏人展示了自己的能耐:從城裏找回一個高幹子女做“老婆”;另一方麵,他向肖如玉展示的,卻是家鄉的貧窮和落後。他家裏的林林總總,都讓他感覺和她的家庭存在巨大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