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十六年春,葬晉悼公。平公即位1,羊舌肸為傅2,張君臣為中軍司馬3,祁奚、韓襄、欒盈、士鞅為公族大夫4,虞丘書為乘馬禦5.改服修官6,烝於曲沃7.警守而下8,會於湨梁9.命歸侵田。以我故,執邾宣公、莒犁比公10,且曰:“通齊、楚之使。”
晉侯與諸侯宴於溫11.使諸大夫舞,曰:“歌詩必類12!”齊高厚之詩不類。荀偃怒,且曰:“諸侯有異誌矣!”使諸大夫盟高厚,高厚逃歸。於是叔孫豹、晉荀偃、宋向戌、衛寧殖、鄭公孫蠆、小邾之大夫盟曰:“同討不庭13.”
1平公:名彪,悼公子。2羊舌肸(xī):叔向。傅:太傅。
3張君臣:張老之子,代其父。4祁奚:祁奚已於襄公三年致仕。此或因平公年少而請其複出。韓襄:韓無忌子,代父職。欒盈:欒黶之子。士鞅:士匄之子。公族大夫:官名,掌管教訓卿大夫子弟。5虞丘書:姓虞丘,名書。代程鄭。乘馬禦:又名讚仆,官名,掌管六廄馬政。6改服:脫去喪服。修官:修治官事。
7烝(zhēnɡ):冬祭於宗廟曰烝。曲沃:晉祖廟所在地。8警守:布置戒備。下:沿黃河東行。9“會於”句:魯君與晉、宋、衛、鄭、曹、莒、邾、薛、杞、小邾之君相會,《傳》蒙經文省略與會之人。10莒犁比公:莒君無諡,多以地為號,此“犁比”亦地名。11溫:地名,在今河南溫縣西南。12歌詩必類:謂所歌之詩須為同類。13不庭:不朝。引申為不從命。
許男請遷於晉1.諸侯遂遷許。許大夫不可。晉人歸諸侯2.
鄭子焜聞將伐許3,遂相鄭伯,以從諸侯之師。穆叔從公4.齊子帥師會晉荀偃5.書曰“會鄭伯”6,為夷故也。
夏六月,次於棫林7.庚寅8,伐許,次於函氏9.
1“許男”句:成公十五年,許畏鄭逼,請遷,楚遷之於葉(在今河南葉縣西南)。此時欲叛楚,故請遷於晉。2歸諸侯:使諸侯返國,而留其師以伐許。3“鄭子焜”二句:鄭與許有宿怨,故鄭伯親行。子焜(jiǎo):公孫蠆。4穆叔:叔孫豹。5齊子:叔老。6“書曰”二句:《經》書叔老“會鄭伯”,不以鄭伯與諸大夫等同看待。夷:平。7棫(yù)林:許地(秦亦有棫林),在今河南葉縣東北。8庚寅:十一日。9函氏:許地,在今河南葉縣北。
晉荀偃、欒黶帥師伐楚,以報宋揚梁之役1.楚公子格帥師及晉師戰於湛阪2,楚師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3,複伐許而還。
1揚梁之役:楚入侵宋國揚梁,在十二年。揚:亦作“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