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3 / 3)

諸侯之師城虎牢而戍之1.晉師城梧及製2,士魴、魏絳戍之3.書曰“戍鄭虎牢”4,非鄭地也,言將歸焉。鄭及晉平。

1虎牢:地名,在今河南滎陽市西北之氾水鎮西。2梧:鄭地,當在虎牢附近。製:即虎牢。晉於製築小城。3士魴、魏絳:皆晉卿。4“書曰”三句:虎牢此時並不屬於鄭國,《春秋》書“戍鄭虎牢”,表示將要歸還於鄭。虎牢為鄭要害之地,諸侯在此築城,欲逼鄭從晉,而後歸之。

楚子囊救鄭。十一月,諸侯之師還鄭而南1,至於陽陵2.楚師不退。知武子欲退,曰:“今我逃楚,楚必驕,驕則可與戰矣。”欒黶曰3:“逃楚,晉之恥也。合諸侯以益恥,不如死!我將獨進。”師遂進。己亥4,與楚師夾潁而軍5.子(矯)[焜]曰6:“諸侯既有成行7,必不戰矣。從之將退8,不從亦退。退,楚必圍我。猶將退也9.不如從楚10,亦以退之。”(霄)[宵]涉潁11,與楚人盟。欒黶欲伐鄭師,荀罃不可,曰:“我實不能禦楚,又不能(庀)[庇]鄭12,鄭何罪?不如致怨焉而還13.今伐其師14,楚必救之,戰而不克,為諸侯笑。克不可命15,不如還也。”丁未16,諸侯之師還,侵鄭北鄙而歸。楚人亦還。

1還:環繞。2陽陵:鄭地,在今河南許昌市西北。3欒黶(yǎn):欒書之子,晉下軍副帥。4己亥:十七日。5潁:水名。源出河南登封市西南,東南流經禹州市、臨潁、西華、商水諸地,北合賈魯河,南合沙河入淮。晉、楚夾潁水而軍,當在今河南禹州市東南泉點鎮附近。6焜:原本作“矯”,據阮元《校勘記》、楊伯峻說改。7成行:指還軍之成議。8“從之”二句:謂無論鄭從晉與否,晉及諸侯皆將退。從:服。9猶:均,同樣。10“不如”二句:謂不如從楚以退楚軍。11“宵涉”二句:畏晉知其事,故宵涉潁水而南,與楚盟。宵:原本作“霄”,據杜預注、阮元《校勘記》改。12庇:蔭庇。原本作“庀”,據阮元《校勘記》、楊伯峻說改。13致怨:表達不滿之意。

14今:若,如果。表示假設。15克不可命:謂勝負難定。命:信。16丁未:二十五日。

王叔陳生與伯輿爭政1,王右伯輿2.王叔陳生怒而出奔。及河,王複之,殺史狡以說焉3.不入4,遂處之。晉侯使士匄平王室5,王叔與伯輿訟焉6.王叔之宰與伯輿之大夫瑕禽坐獄於王庭7,士匄聽之。王叔之宰曰:“篳門閨竇之人而皆陵其上8,其難為上矣!”瑕禽曰:“昔平王東遷9,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10,王賴之,而賜之騂旄之盟11,曰:‘世世無失職。’若篳門閨竇,其能來東底乎12?且王何賴焉?今自王叔之相也,政以賄成13,而刑放於寵14.官之師旅15,不勝其富,吾能無篳門閨竇乎?唯大國圖之16!下而無直17,則何謂正矣!”範宣子曰18:“天子所右19,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使王叔氏與伯輿合要20,王叔氏不能舉其契21.王叔奔晉。不書22,不告也。單靖公為卿士,以相王室。

1王叔陳生:與伯輿同為周卿士。爭政:爭權。2右:助。

3說:取悅。4不入:不入周。5平:調和。6訟:爭辯是非。7宰:卿大夫家的總管。瑕禽:伯輿屬大夫。坐獄:爭訟時互相質證。8篳門閨竇:指卑賤之人。篳門:柴門。閨竇:小門。閨:一本作“圭”。鑿牆為門,上銳下方,形狀如圭。竇:《說文》引作“窬”。9“昔平王”二句:平王東遷,大臣從者七姓,伯輿之祖在其中。10牲用:指犧牲及祭祀之器物。伯輿之祖掌祭祀。11騂(xīnɡ)旄:赤色牛。周人尚赤,而牛為大牲,重要場合用之。騂:赤色。旄:旄牛。12來東底:來東方安居。底:通“厎”。至。13賄:財貨。14放:遠,遠離。謂刑罰不施於寵臣。15“官之”二句:謂師、旅之長皆受賄賂。師:百官府中之副職,佐正長者。旅:官名,掌統計治績。師、旅皆見《周禮·天官·宰夫》。16大國:指晉國。17“下而”二句:如居下位者總是受屈,則無以正民。謂:以。矣:乎。18範宣子:範匄。19“天子”四句:宣子知伯輿直,而不欲自專,故歸之天子。所右:所讚成的人。左:“右”之反。不助。20合:驗合。要:文書。21契:憑證。靈王直伯輿而不直王叔,故王叔不能出具憑證。22不書,不告也:《春秋》未記載此事,因為沒有通告魯國。

十有一年春1,王正月,作三軍。

夏四月,四卜郊2,不從3,乃不郊4.

鄭公孫舍之帥師侵宋。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

秋七月己未5,同盟於亳城北6.

公至自伐鄭。

楚子、鄭伯伐宋。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曹伯、齊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鄭,會於蕭魚7.

公至自會。

楚人執鄭行人良霄8.

冬,秦人伐晉。

1十有一年:公元前562年。2卜郊:以龜占卜郊祀與否。郊:祭名。在郊外祭祀天地。3不從:不吉。4不郊:不舉行郊祀。5己未:十一日。6亳城:一本作“京城”。亳城即亳,鄭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北。7蕭魚:鄭地當在今河南許昌市西。8良霄:公子輒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