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3 / 3)

鄭、息有違言1.息侯伐鄭,鄭伯與戰於竟2,息師大敗而還。

君子是以知息之將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3,不征辭4,不察有罪5,犯五不韙6,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1息:亦作“鄎”,國名,姬姓,故城在今河南息縣。違言:怨言。有違言,也即不和。2竟:同“境”。邊境,國境。3不親親:指息與鄭同為姬姓之國而失和。4征辭:驗證其言辭。即辨明是非。5察:明,明察。6不韙(wěi):不善。指過錯。韙:是。

冬十月,鄭伯以虢師伐宋。壬戌1,大敗宋師,以報其入鄭也2.宋不告命3,故不書。凡諸侯有命,告則書,不然則否4.師出臧否5,亦如之。雖及滅國6,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於策。

1壬戌:十四日。2報:報複。入鄭:宋入鄭在隱公十年。

3不告命:謂不以此事告魯。4否:不書。5臧否(zānɡpǐ):善惡得失。6“雖及”四句:即使國家滅亡,如果勝負雙方都不通報,史即不書於策(僅書於簡牘)。

羽父請殺桓公1,將以求大宰2.公曰:“為其少故也3,吾將授之矣4.使營菟裘5,吾將老焉6.”羽父懼,反譖公於桓公而請弑之7.公之為公子也8,與鄭人戰於狐壤9,止焉10.鄭人囚諸尹氏11.賂尹氏12,而禱於其主鍾巫13.遂與尹氏歸,而立其主14.十一月,公祭鍾巫15,齊於社圃16,館於洩氏17.壬辰,羽父使賊弑公於洩氏。立桓公,而討洩氏,有死者。不書葬18,不成喪也19.

1羽父:公子翬,魯大夫。桓公:惠公之子,隱公異母弟。2將:欲。《廣雅·釋詁上》:“將、闓,欲也。”大(tài)宰:太宰,官名,為當時執政之卿。3為其少故也:因為他年幼。4授之:謂以君位授桓公。5營:營造。菟(tú)裘:地名,在今山東泗水縣。6老:終老。焉:於此。7譖(zèn):進讒。

8“公之”句:隱公還是公子的時候。9狐壤:鄭地,在今河南許昌市北。10止:獲,俘獲。《春秋》內諱獲,故言止。11尹氏:鄭大夫。12賂:賄賂。13鍾巫:神名,尹氏家中所立之神主。14立其主:立其主於魯。15祭:謂將祭。16齊(zhāi):通“齋”。古代祭祀前必先齋戒。社圃(pǔ):園名。17館:舍,住宿。洩(wěi)氏:魯大夫。18不書葬:指《春秋》不書隱公之葬。19不成喪:指桓公不以人君之禮葬隱公。

§§第2章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