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力資源價值的科學計量
封麵專題
作者:徐國君
【摘 要】 按照計量的實質內容不同,會計計量可分為勞動屬性價值的計量與非勞動屬性價值的計量。基於財務業務協同的會計計量應始於商業交易開始階段。文章從對傳統會計計量存在問題的評析入手,揭示會計計量的內容與本質,在闡明會計計量科學性的基礎上,分析了人力資源價值計量的幾個相關問題,以期對人本會計實施中成為障礙的計量基礎理論問題有一個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 本質; 價值; 人力; 計量; 科學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06-0002-03
會計計量作為會計的核心內容之一,不僅是既有會計程序的基礎性前提,而且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會計觀念和會計的發展方向。但一直以來,人們往往偏重於會計計量的技術性,忽略了會計計量的科學性。殊不知,會計計量的科學性是其技術性的前提。人們習慣於對物力資源價值的計量,而質疑對人力資源價值的計量,實際上,兩者不過是事物的“一體兩麵”,且存在“前世今生”的內在聯係。本文從對傳統會計計量軌跡的評析入手,揭示會計計量的內容與本質,進而分析商品價值計量與人力資源價值計量的內在聯係,並對與之相關的問題進行說明。
一、對傳統會計計量的評析
會計計量在傳統會計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至於20世紀30年代以來流行“會計就是一個計量過程”①的觀點,或者認為“會計計量是會計係統的核心職能”②。從財務會計的四項基本程序來看,會計計量也處於“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因此,正確認識會計計量的內涵與實質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美國學者史蒂文斯(S.S.Stevens)在1946年曾對計量下了一個權威定義“計量是根據特定規則把數額分配給物體或事項”③,是主體認識客體的過程和結果。從而會計計量就是以會計的規則把數額分配給會計對象或經濟事項,用數量關係描述其性質、狀態,為人們認識經濟活動提供有效工具。美國會計學家莫斯特(K.S.Most)將史蒂文斯的定義應用於會計計量理論,認為會計計量主要有兩個構成要素:必須定量的特性(或屬性);為定量該特性或屬性所需采用的尺度。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財務會計理論與方法上的一個主要發展就是開展對上述兩方麵特別是計量屬性的係統研究。所謂計量屬性是指被計量客體可衡量的特性或外在表現形式。在會計中,計量屬性被普遍認為是會計對象要素主要用財務形式定量化的方麵,即主要用貨幣尺度計量的方麵。由於經濟事項的多樣性可以從多個方麵以貨幣計量,從而表現為不同的計量屬性,代表性的有四種:曆史成本、現行市價、可實現淨值和現值。如果計量屬性表現的是符合或接近交易雙方自願達成的金額,則又可以稱之為“公允價值”。
縱觀會計計量的曆史過程,無論是原始計量時代的簡單數量描述、後來的以物量物,還是現代計量采用的多種計量屬性,無疑都是采用數量關係來認識、衡量、評價事物某一方麵的工具或方法,但是,不同時代采用的計量方式呈現出不同的本質特征。原始計量時代的簡單計數不過是大腦輔助記憶的工具,還不具有對事物完整評價的性質;到了以物易物這種原始交易時代,盡管采用了以需求為主的定價原則,但交易過程自然附帶有各自以物評價另一物的特點;到了商品貨幣經濟時代,則無可置疑地采用統一貨幣作為價值尺度來量度、評價商品的形式。
綜上可見,隨著會計計量實踐不斷發展變化,會計計量的理論與方法也深化、形成,會計計量成為會計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由於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基於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人們認識、衡量、評價的對象主要是物質財富,所以,會計計量主要針對物質財富以及由此轉化的會計對象要素(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等)形式。這就使得會計計量表現出以下問題:
一是由本能到習慣地側重於對實體物品(後來演變擴展到物力資源)的會計計量,而不適應甚至抵觸對非實體物品的會計計量。例如,受習慣影響,認為房屋、設備等實物可以計量,勞務、行為就不可以計量;認為物力資源可以計量,人力資源就不可以計量,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思維定勢在作怪。任何事物的計量從開始到今天也是人們認識逐漸深化的過程。試想,剛開始商品交換的階段,羊和斧頭如何進行價值計量進而完成交換呢?可以推測,當時羊的所有者是在斧頭需求驅動下以羊為尺度評價計量了斧頭的價值,而斧頭的所有者則是在羊的需求驅動下以斧頭為尺度評價計量了羊的價值。計量得是否準確既無從考究也並不重要,關鍵是交易雙方的價值認同。
二是明確了會計計量對象的表現形式,而模糊了會計計量對象的實質內容。出於對會計計量對象認識的需要,人們很容易就指向某一客體的具體表現形式,例如某物品的重量、體積、購買的價格等,而對指向客體的內在實質,即對某物品生產製造中的勞動投入——人力的品質與效率,卻因為看不見摸不著而加以忽略。這種“形而下”的思維,影響了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也進而影響了會計計量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