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偷鹽乞兒(1 / 2)

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

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

卷首·廣諺·民調

……

……

蘇州城自古以來即為繁華之地,唐時杜牧有詩雲:“文園詩侶應多思,莫醉笙歌掩華堂。”故民間也有諺語一則:“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自隋煬帝開鑿運河,蘇州與杭州兩地皆居運河之中,為江南漕運必經之地。元末明初,又為名商富賈所居,是以富甲天下。

元朝末年,蘇州太湖尾畔的胡拎港乃是私鹽販子彙集之所,這日正是打春氣候,萬裏萬雲,胡拎港前泊著幾艘大船,碼頭上的赤膀漢子扛著一袋袋幹鹽揮汗如雨,中間又夾雜著水手起錨揚帆的號子聲,當真是各個賣力,一片熱火朝天。

忽然之間,南北碼頭同時有幾人大聲吆喝:“快抓住那小花子,別讓他逃了!”一陣吆喝之後,碼頭上的工人們先是怔了片刻,而後紛紛追趕,連罵帶嚷。

混亂間,大包後驀地裏鑽出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孩,當見那麼多人追他,嚇得連忙逃竄,這孩子穿的破破爛爛,懷中抱著一小袋不知是從哪裏弄來的鹽巴,破袋有孔,邊跑邊往外灑。

這小孩生得瘦瘦弱弱,小臉烏黑,而在他屁股後追趕的那群鹽販則各個身強力壯,人高馬大,這一追一趕,一快一慢,自是跑不過他們了,不出片刻便被一漢子飛起一腳踹倒在地上。

那小孩連翻帶滾,直直滑出丈許,才堪堪停住,不待他呼痛,那群鹽販已然圍了上來,當他們看清偷鹽之人竟是一半大小孩後也不由齊齊一怔,過了半晌,才有一人罵道:“他娘的,哪來的賊花子,不要命啦!?”

邊說著,那人伸出大手要去逮那小孩,不料地上孩子甚是滑溜,竟俯身一滾,躲了開去,一矮身,便從眾人胯下鑽了過去,鹽販們又是一陣手忙腳亂,跺腳夾襠。

刹時塵土飛揚,眾人連喘帶咳,再回神時,那小花子早已無影無蹤,一夥人麵麵相覷,隨即紛紛罵娘,大呼倒楣。

小花子赤著腳丫穿過河塘,躲過長街,在一棵大榕樹下氣喘籲籲的停了下來,他靠著大樹,望著懷中鹽巴,咧嘴一笑,露出兩隻小虎牙,可隨即他又突然哭了起來。

他笑是因為他記得娘親說:“隻要讀書識字,別人便不敢欺負你。”有了這袋鹽巴,他便有了錢,有了錢他便能讀書識字。

他哭是因為這鹽巴灑落在了他的傷口上,適才打亂間,他看似及時逃脫,實則傷痕累累,青一道,紫一道,疤上撒鹽之痛,自不是他這般孩子能忍的。

好在小花子總能記住每個人的話,登時忍住不哭,一瘸一拐的向數十丈外的徒坊走去。

徒坊乃是貨槽集散之地,此間不僅存售鮮貨,更多的則是那些港邊鹽徒在此傾銷,是以又被稱呼為“鹽窩”,說來這可是犯了蒙古老爺的大忌,但可笑的是那些蒙古老爺隻管哪邊稅收的多,全然不理會這夥人在做什麼。

而這小乞兒更是一無所知,竟將此地稱呼為“大屋”,他隻知道鹽能賣錢,至於如何賣,也隻是半猜半就。

十數日前他沿街乞討時發現了這間大屋,據他觀察,那些鹽販扛著大包進去,便能領著銅錢出來,是以他才下定決心去碼頭偷鹽,這東西不僅容易得手,而且在他想來隻要自己帶著鹽巴進去,必然也能像那些人一樣領著銅錢出來。

小花子立在街頭又眼巴巴的瞅了片刻,這才咽了一口吐沫走近那大屋,大屋以木板做門,均被放倒在地上,門前不少人進進出出,邊上還站著一名漢子環胸依門,默默的掃視著來往之人,當他見到那小花子走近時,開口便喝道:“那邊的小花子,這裏不是討錢的地方,速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