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現實,謊言與真相之間(1 / 2)

現實,謊言與真相之間

晉銳新作

作者:劉媛媛

幾年前,在一位作家的作品裏看到這樣一句話,大意是:這世界沒有真相,隻有對真相的解釋。因為才疏學淺,我無法判斷這充滿哲思的語言是作者的原創還是某位名家的警句,它給我的震動和啟發,不亞於北島的“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被鄙視卑鄙者的通行證”。因為彼時發生了一件對我生活影響至深的意外事件,麵對周圍種種猜測的眼光,我深感真相難辨。這句話讓我在精神上得到解脫,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當語言作為一種載體去承擔信息的傳播,就出現了表達的差異,即便是親臨現場,旁觀者看到的仍然隻是表象,再加上每個人所處的角度和思維差異,對事物的判斷和描述便會千差萬別,真相就在這些千差萬別中隱沒。如此,這世間的林林總總,哪一件我們敢肯定,就是看到了廬山真麵目?這是讀完楊晉林小說《逃兵》所觸發的我第一時間的感想。我必須第一時間表態,這真是一篇不錯的小說。對於常年浸淫在文字裏的人來說,判斷一部作品優劣隻需粗粗幾眼。這沒有什麼玄妙之處,和任何一門手藝一樣,無他,唯手熟爾。好的文字和好的藝術品一樣,自有一種圓熟溫潤的氣息在字裏行間繚繞,在第一時間內給閱讀者一種舒服的感覺,通俗地說就是能吸引讀者。《逃兵》是我第一次讀到的楊晉林的作品,但是一看之下立刻被吸引。

小說的起手就讓我暗暗吃驚,這是長篇的路子啊!我知道這應該僅僅是三萬多字的中篇,心裏暗暗替他著急,又充滿好奇,不知道該怎樣收場,就這樣一路揪心地看下去,正是心花燦爛時,他那裏卻偃旗息鼓戛然而終,目瞪口呆之時,意猶未盡之感油然而生。細想小說一路鋪陳,枝蔓交錯,東兜西轉,看似漫不經心,卻在收尾處一刀見血,方才驚覺處處玄機,忍不住拍案讚歎。晉林的這篇小說,在謀篇布局上真是費了大心思。在一個不能算長的篇幅裏,敷衍出眾多的線索和人物。小說開頭和結尾呼應,以現實中的吳大震尋查父親農穗死亡真相為引子,敘寫了一場發生在晉北山區小城天鎮晉綏軍第61軍399團與日寇的血戰,在這樣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個人命運的奇妙轉折。吳大震的父親農穗是晉綏軍第61軍399團的一等兵,戰鬥中農穗被炸彈擴散的衝擊波掀下城牆,蘇醒後戰鬥結束部隊撤離,農穗成了散兵遊勇,在農穗不自覺的尋找部隊過程中,他完成了一個中國軍人良知和職責的複蘇,但最後卻遭另一名兵痞逃兵誣陷,被不分青紅皂白就地正法。小說以農穗為圓點,輻射出眾多的相關人物:吳燕子和她爹吳老栓,被搶劫的商人馬有誌,為女報仇的老鄉,逃兵武秀和彭大笨,猴臉村長等,這些看似散亂毫無關聯的人物與場景,被一個主題背景綜合在一起——戰爭,在這些人物的穿插交織中,是一幅幅畫麵感極強的戰爭離亂圖。作者的敘述似乎不受拘束,無論是戰爭場景的描寫還是吳氏父女走鄉串村的日常生活,都寫得有聲有色,不急不緩,甚至還能把晉綏軍第61軍的駐防情況交代清楚。

作者像一個魔術師,鉚足了勁頭花樣百出地迷惑讀者,在觀眾冷不防的時候,突然掀開帷幕露出謎底。令人意外的結局使一直不明朗的主題以四兩撥千斤之力,突兀而冰冷地呈現出來,給讀者強烈的印象。在敘事形式上,作者有意識地將真實的曆史背景與真實的地理名稱嵌入小說中,不僅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而且在虛構與真實之間造成一種錯覺,為小說的主題呈現構建了一個十分相宜的敘述形式,真假難辨,虛實不分。在人物塑造上,作者采用去典型化手法,以強烈的現實生活為基礎,力圖還原真實的人性。農穗無疑是主要人物,這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是在懵懂無奈的狀態下被迫入伍,他在部隊安心服役,不是因為有什麼報國為民的遠大誌向,一是怕嚴酷的懲罰,二是來自他爹的人生教訓——幹啥事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幹就幹出個名堂來。戰鬥中他被炮彈震暈,人也在極度的刺激中短暫失憶,失憶讓他麵對殘酷的戰後場景麻木無感,隻憑著本能尋找生存機會,他誤殺了猴臉村長,在離開血腥的屠城後,在熟悉的故鄉的田野裏,農穗恢複了意識,也逐漸恢複作為一名軍人的使命感。他懲罰搶劫奸淫無惡不作的兵痞武秀,由此埋下命運的禍根。他對商人馬有誌財物的處理,他製止吳老栓拿難民丟棄的財物,表現出軍人應有的素質,在關帝廟與日本兵短兵相接,又表現出一個士兵的勇敢機智。相對於真正的逃兵武秀和彭大笨,農穗無疑是一個優秀軍人的形象。但是作者沒有把農穗刻畫成一個英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帶有被迫和無可選擇,不同的是,在每一次的選擇中,他表現了人性中善良正直的一麵,這使人物有真實感。“城牆上趴著那麼多士兵,那麼多士兵有幾個連命都不要認認真真打仗的?開始時其實都在鬼頭鬼腦放冷槍,好在人多槍也多,你一槍我一槍,小日本愣是摸不上城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