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是蠟梅飄香時,從省會蓉城傳來消息,我市有三件文藝作品喜獲四川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文藝作品獎,其中,市教科所所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邱秋的七集廣播連續劇《少年鄧小平》(又名《少年鄧小平的故事》)榮獲優秀獎。這位渠江河畔成長起來的業餘文學作者,在創作道路上又獲得了新的榮譽。此前,這部廣播劇已獲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專家獎連續劇金獎,2004年上海市廣播電視獎“廣播劇”一等獎,四川省第26屆廣播電視節目政府獎廣播劇類連續劇特別獎,廣安市首屆“廣安文藝獎”。
心係小平少年誌,渠水作墨寫偉人
2006年第四期《廣安文藝》曾有一段關於邱秋生活與文學創作曆程的介紹:“自幼即酷愛文學,時識字不多,卻常抱書於昏黃油燈之下連認帶猜,一睹為快。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高中畢業,從教於華鎣山中,多愛徜徉於山野之間,聽鬆濤怒吼,觀高山流水,與野叟論古,與牧童相戲;八十年代中期下山進城,就教於小平母校廣安中學,又得聞渠江潮音,看洪波湧月,與艄公同飲,與力夫笑談。常感山水之情激蕩於胸,慨歎人生境遇夢幻迷離,乃於陋室苦讀黃頁古籍,欲探古今之事理;又時時沉吟於渠江之濱,以禿筆蘸渠江水,悄寫人生感悟,暗抒悲喜情懷。”邱秋,在文藝創作方麵實際上是一個後到者,如果回溯其創作經曆,應當是他到廣安師範學校工作時才開始涉足。
1997年,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導演黃意麟老師到廣安體驗生活,準備執導話劇《少年鄧小平》,邱秋有幸陪她走了一些地方,並和她談起了有關小平童年時代的生活以及自己對一些素材的理解和設想。黃導對他說,你有這麼好的生活積累,這樣有利的條件,又是小平家鄉人,人熟、地熟、生活熟,為何不自己動手寫一個這方麵的劇本呢?在黃導的鼓勵下,邱秋提筆寫起了反映鄧小平少年時代生活的劇作《渠江之子》,於2002年在《廣安日報》上連載。由於作品生動再現了少年小平在長輩和老師影響下,逐漸萌生愛國思想幼芽的曆程,較好體現了廣安地靈人傑的人文特色,因而得到讀者的好評,入選廣安市第二屆“五個一工程”作品。2004年5月,邱秋又完成了七集廣播連續劇《少年鄧小平》,該劇由上海文廣傳媒集團、廣安市廣播電台聯合錄製,於小平百年誕辰之際在全國播出,影響很大,連連獲獎。
繼《渠江之子》《少年鄧小平》成功後,邱秋將目光放在了紀實作品創作上。在小平同誌青少年時期的同伴中,有一位與他一道去重慶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學習,並同船赴法國勤工儉學投身革命的同鄉胡倫。胡倫於1921年在法國成為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曾任中共特科秘書長、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參謀長。2002年,邱秋在北京采訪了年近九十的胡倫夫人、延安時期的革命老戰士力飛,讀到了胡倫在延安時期親筆寫下的自傳。從力飛的回憶中和胡倫的自傳裏,邱秋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位共產黨人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和對共產主義的執著追求,他的傳奇人生讓邱秋敬佩。2005年末,一本圖文並茂的長篇傳記《不朽的忠誠——記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胡倫》與讀者見麵,全書以較翔實的一手史料,嚴密的考證,暢達的筆調再現了胡倫的傳奇人生,表現了這位忠誠的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同時這本書也成為了解和研究鄧小平青少年時期活動的一本重要參考資料。
邱秋告訴我,他不是那種下筆千言、文思如潮的多產作家,他對創作一直持一種慢工出細活的態度,他說與其求快搞一些粗糙的東西出來還不如不寫;嚴謹的創作態度才能產生質量較好的作品,才能讓自己的作品立得穩,留得住;寫曆史題材更不可大意。他告訴我,他創作的《少年鄧小平》,大量內容都是仔細考證過的,尤其是一些細節,如冷水浴、唱《滿江紅》等。在寫小平和同學唱《滿江紅》這一細節上,他曾斟酌很久。為核實這個情節的來源,他在成都學習時將蓉城的幾個大書店都跑遍,還走訪過許多廣安中學的老同誌,了解當年是否唱過此歌,又在史料中查到小平生前曾在杭州的嶽王廟向人講過 “《滿江紅》我很早就會唱”,之後才寫入劇中。小平同誌的胞弟鄧墾曾為邱秋題寫“求真務實”、“聞雞起舞”,表揚他的工作態度與勤奮精神。
青燈黃卷細細讀,筆底滾滾宕渠情
對曆史人物的研究使邱秋對地方曆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將自己的創作重點轉向曆史散文。他搜集閱讀了大量關於廣安的曆史資料,先後推出了《巨人從這裏起步》《沉吟渠江》《廣安隨想》《安居城訪古》《廣安紫金精舍史話》《曾正源先生逸事》《春風裏的隨想》《辛亥廣安紀事》等作品。這些散文的視點主要集中在對廣安曆史文化和曾經在廣安曆史上有過重要作用的人物的發掘上。在散文《沉吟渠江》中,他用抒情的筆法對少年鄧小平在廣安的生活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剖析了當年這位15歲的少年如何成長為一位世紀偉人的原因。在《安居城訪古》中,他以儒雅的筆調將當年廣安的那段曆史娓娓道來,細膩、深情,讓人讀後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他的《紫金精舍史話》,以廣安著名的書院紫金精舍的創辦為線索,將清末民初廣安在教育文化上的一場大變革寫得真實生動,謳歌了辛亥保路運動領袖蒲殿俊等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在那個年代為改變廣安的落後教育所作的艱辛努力。在《辛亥廣安紀事》中,他以豐富的史料為我們勾勒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秦炳,把廣安當年轟轟烈烈的反清浪潮寫得有聲有色,加深了人們對廣安這塊熱土的印象。他的《大清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故裏散記》也從自己所處獨特的地理優勢對史料進行了發掘,為我們客觀公正地描繪了一個曾為維護中國南海主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早期李準形象。這篇文章後獲得2008—2009年度中國城市黨報副刊作品二等獎。他的散文《難忘1978》,將視角置於特殊的曆史環境中,以親身感受敘述了三十多年前那段刻骨銘心的曆史給我們的國家、民族帶來的巨變,記錄了一位普通青年學生真實的心路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