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蘇軾九章》,大約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兩年讀書,半年寫作。稿成,先後在《樂山晚報》(即今樂山市《三江都市報》)和眉山市東坡區《今日東坡》連載。

眉山市東坡區是我的故鄉。

這部作品的受眾,我的選擇是有較高文化水準的讀者。我深知這種選擇將為今後的出版帶來非常大的困難。好在已被兩家報紙連載,我也不必著急。直到2010年初冬才托成都和北京的友人,與一些出版社接觸。果不出我所料,回答幾乎一樣:市場不看好。隻有省外一家出版集團,表示願意接受,但提了三個條件,首先要我更改書名,以便吸引讀者眼球。我不同意,洽談由此擱置。

這部作品在連載期間,曾收到晚報編輯胡蓉女士轉述樂山讀者張先生的電話,樂山市第二中學楊強先生寄來的短信,後來又收到賴正和先生一篇數千字的長文,對作品引用個別的字,地名,以及涉及北宋職官、考試的規製闡述的誤差、疏漏和幾處筆誤,提出了十分寶貴的意見。對於一個作家來說,當一部作品完成,創作激情漸淡之後,便趨於冷靜、客觀地自我審視。因此,在連載結束了將近一年之後,我於2010年初夏對整部作品進行了一次較大的修改。除了校勘訂正,有的作了刪除,有的作了補充,有的章節重新改寫。今年,此書將正式出版。感謝出版社編輯不辭辛勞,對書中所引用的詩文典籍,作了極為細心的校正。收到清樣,我再次檢閱手中資料,逐一對照,又校了兩遍,以期力求完善。借此,謹向上述各位同誌,表示我由衷的感謝。

由於我不會使用電腦,加之年齡和身體的因素,2008年5月,初稿完成,我已是精疲力竭。承好友胡太玉將我手寫的文稿送至樂山市正得印刷廠打字排版、不辭辛勞對全文進行了初校,並向原《樂山日報》編委李軍利先生竭誠推薦,方使此作有幸見諸報端。一般來說,作者自校文稿,不僅容易漏校,還常常是邊校邊改,令廠方不勝其煩。然而,無論是袁成德廠長,還是打字排版的吳繼梅女士,對我這兩年來多次的反複校改、重排、複印,始終耐心熱情。現在,此書終於得以麵世,則應歸功於樂山市委宣傳部各位領導和同誌們的熱情關愛、勞碌奔波。身為作者,是難以忘懷的。

我長期從事文藝創作,從未做過學術性的專題研究。創作這樣一部帶有一定學術性而又屬於紀實類的文學作品,深感力不從心。平時雖愛讀書,卻從不製作卡片,待到要核對所引文字典故時,不得不又耗時費力,將所閱資料重翻一遍。而今,我行年八十有二,心力日衰,若書中還有謬誤,隻能懇請專家學者不吝斧正,祈望讀者給予寬容和諒解。

作者2014年3月16日於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