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才女最癡情—序青年女詩人孫萱的《致天上的父親》
海 夢
孫萱這本集??子,取名叫《致天上的父親》,一目了然,單刀直入,把她對父親的愛,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得淋漓盡致,毫無掩飾,傾情而訴,一點也不保留。這和作者平常的生活態度,有很大反差,判若兩人,令人驚奇。
認識孫萱已有二十多年了。那時,她還是一位漂亮的小姑娘。當時,我在共青團辦《成都團訊》,這是團市委一份機關報,發到全市各級團組織。這份報紙主要宣傳黨的政策,反映團組織活動情況和培養人才。副刊發文藝作品,文圖並茂,很受青年人歡迎。有一批青年文學愛好者就是從這張報紙的文學副刊走上文學之路,有些早已成名成家,孫萱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她雖說不上大家,但她的文學之夢初衷不改,從十九歲開始,至今堅持寫作,隻圖傾情表達,不求發表。她對人對事一貫是這種態度。對人真誠熱情,樂於助人,不求回報。對己淡定低調,不圖名利,嚴於律己,寧願天下人負我,不願我負天下人。她的才華,她的人品,她的美麗,她的為人處世態度和原則,感動著身邊的人,蹺指稱讚。但她始終非常謙遜、克己,文靜得叫人心疼。但讀完她這部文稿,對她卻要重新認識。她在另一種世界——精神世界,豪放、大膽、熱情,敢於把自己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情感一覽無遺地袒露在讀者麵前,毫不隱諱。這部集子中的許多篇章,已不僅僅是寫給她父親的心願,而是對社會、對人生的一種追求、一種大愛。愛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美好的社會、幸福的人生,愛生命、愛親情,愛一種純淨、善良、美麗的心靈。試舉她在《思念》中的幾個片段。
誰為我拎來一盞燈
在吱吱呀呀的小巷裏
赴你的約會
故鄉的明月
不在水中
誰能告訴我
你泳帽上的珊瑚
假如列車沒有時刻
假如墳墓不是分隔
流動的氣息不是倒懸的心
我將披散自己
如峰,如煙
如雲
飄向你
最後一段把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升華到一個生命的高度。把一個不顧一切“在吱吱呀呀的小巷裏/赴你的約會”的女孩形象刻畫得勇敢、大膽、執著、傾情,十分可愛。
生活中的孫萱,卻是另一種儀態,冷靜、睿智、賢淑,總是以恬淡的、淺淺的微笑麵對生活,迎接每一個投給她的目光。一個人在現實中找不到情感的寄托,便會在夢幻世界去尋找歸宿。如《致M》最後一段:
……
為了證明本不需要
證明的一切
我把自己
緊緊地
緊緊地
係在你命運的纖繩上
隻要你能懂得
我所有的願望
隻是潔白的冰淩花
隻要你能懂得
在串串飛濺的歌聲裏
我隻是一朵慢行的雲
即使這一切隻是辛酸的夢
即使這一切早就注定了毀滅
粉身碎骨
我也死而無憾
二十五年前,孫萱正當美貌如花的年華,能寫出“粉身碎骨/我也死而無憾”的句子,是十分令人欽佩的。這是一種靈魂的闡述,隻要被理解,就甘願付出一切。《致天上的父親》把這種感情和人生品質,展示得更加完美,透徹。“當我的世界/被晚霞刻滿傷痕/向往的家園/卻因你的離去/永遠荒蕪//有多少個千年的奇遇/我傳承了你的血脈/又有多少個千年的期待/我把每一寸生命還給你”。最後一句寫得非常漂亮、含蓄、空靈,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我把每一寸生命還給你”中的“還”字同樣用得好極了,很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