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要把“呼聲”變為“掌聲”
在開展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許多單位派出人員深入基層麵對麵聽取幹群意見,零距離地傾聽“呼聲”,這種作風值得稱讚。但聽完“呼聲”後怎麼辦?很有必要在此說一說。
一種是聽的時候很認真,聽完之後卻如過耳風吹。還有一種是聽完之後如坐針氈,不對的地方立馬改正。兩種態度和做法,帶來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前一種隻會傷了幹群的心、冷了基層的情;後一種則收獲的是感動,凝聚的是人心。顯然,我們應該鄙視和杜絕前一種行為,讚揚和倡導後一種行為。
正巧,最近有人搞了個“網上調查”,內容之一是“如何看待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近9成回帖中,內容大致都是“最反感的是形式主義,最期盼的是解難排憂,最關切的是公平公正”。這再一次告訴我們,廣大幹群對教育實踐活動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一項一項地去解決,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舉一動嚴起,從一招一式改起,知行合一,實處用勁,群眾的掌聲才會由衷地為我們響起。如此,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會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山東 方敬傑)
稱一聲同誌近一分
早在1965年12月,中共中央就專門發出《關於黨內同誌之間的稱呼問題的通知》,指出關於黨內的稱呼問題。毛澤東1959年就有過指示,要大家互稱同誌。周恩來也曾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過:“不要叫總理,我們黨內,還是稱同誌好” 。
有人說,“稱一聲同誌近一分,喊一聲職務隔一層。”事實的確如此。在一些單位裏,就是在“局長”、“書記”等稱呼中,造成了幹群關係的隔閡,也出現了惟命是從、趨炎附勢等不良現象;就是在“兄弟”、“姐妹”等稱呼中,出現了一些小圈子、小集團,也滋生了不講原則、任人唯親等不良風氣;就是在“先生”、“女士”等稱呼中,使人際關係變得陌生起來,也出現了相互猜忌、虛情假意等問題;就是在“老大”、“當家的”等稱呼中,助長了某些人的獨斷專行,也出現了官僚主義、貪汙腐敗等問題。對此,不能不引起高度關注和警惕。
關於稱呼問題,看似小事,看似隨便,其實並非小事,切莫隨便。
(吉林 叢玉芝)
“高處”的溫暖
近日和幾個上訪的村民座談,發現他們對“為什麼總愛上訪”這個問題都有一個相同的感受。他們說:“不是我們群眾愛上訪,而是我們發現大官說話溫和,接待熱情,辦事認真……”
其中一個村民說,他曾因土地糾紛在村裏和鄉裏打了近五年的官司都沒有一個說法,並且還經常受到冷遇和微詞。後來他豁出去給市委書記寫了一封信,結果沒半個月,市委秘書處就通知他到市領導接訪處當麵反映問題。他從市委書記那兒回來後,激動地領著一家人麵對幾位領袖像放了一掛鞭炮。他說,那天他特別感到共產黨親。他說,市委書記那麼大的官兒咋沒一點官架子呢!見了他是大老遠深山裏來的,就給他讓座遞煙端茶,還笑著問家裏這些年過得好嗎、有啥困難嗎?當他反映完問題後,書記就表示,隊裏強行占用你的責任田養鴨子、蓋房子,是嚴重違規行為,等派人查實後,一定在一周內解決。
後來,這位村民的問題就這樣得到了解決。他見人就說,共產黨的大官兒真好說話,他們辦事溫暖人心。
但願,不論是今天還是明天,不論“高處”還是“低處”,都會有春風般的溫暖。
(河南 宋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