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友福的作品

新都的節日民俗

寫在前麵

這裏所說的節日,是指民間夏曆的傳統節日;民俗即民間風俗,是新都在曆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中,為滿足群體生活需要所創造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是約定俗成,代代相傳的風尚、禮儀和習慣。民俗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傳承和體現了幾千年來新都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風貌。

二千八百多年前,蜀王杜宇氏率領蜀族人民沿湔江而下“教民務農”,鱉靈氏“率民治水”,打造出川西這片水旱從人、物產豐饒的千頃沃野良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濟上的特殊優勢,成為全國動亂和經濟不穩定時期的一個安定的綠洲,成為一個天然的庇護所。從秦定巴蜀至抗日戰爭時期,共有六次大的移民潮,四川成為全國移民最多的一個省。清代嘉慶年間的《錦城竹枝詞》說:

大姨嫁陝二姨蘇,大嫂江西二嫂湖。

戚友相逢問原籍,現無十世老成都。

這首竹枝詞十分形象地勾勒出成都的人口構成情況。在四川省所有十二個移民大縣中,新都縣和新繁縣均列其中。在交通和信息均不發達的古代,人口的流動必然帶來文化上的交流,緊隨而至的必然是信息、人才、技術和文化的交彙融合,從而深遠地影響著新都的民俗文化。總體上看,新都民俗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兼具南北文化的色彩,使新都的民俗文化魅力獨具,異彩紛呈。分開來看,每一項民俗活動都是在爭取生存權利、謀求興旺發達、祈盼吉祥如意、追求自然和諧而進行的不懈努力。

當代中國正處於一個特殊的曆史時期,經濟體製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必然會帶來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巨大變化。在傳統文化方麵,一些與農耕文化密切相關的節日如“二月二龍抬頭”、“七月七乞巧節”等正在逐漸地被人們淡忘。與此同時,一些年輕人開始追捧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等外來節日。在完成由傳統到現代的轉化,並將自己的文化納入世界文化大格局的同時,如何保持和發揚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是擺在我們麵前的一個重大命題。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賦予了新都獨特的人文個性,漫長的曆史變遷給予了新都人獨特而又豐富的文化積澱,演繹了多少輝煌與神奇。讓我們穿越幾千年時空,去領略新都節日民俗的萬般風情,去探尋曆史變遷的奇異足跡。

本篇記錄的新都節日民俗,以近現代為主。對古老的一些民俗,則征諸父老,查諸典籍,力求追本溯源。但“五裏不同風,十裏不同俗”,即便在新都地區,新都與新繁、平壩與丘陵,在細節上還是有差異的。

春節習俗

春節的民俗活動及其飲食習俗都極其豐富,現以時間為序記錄於後。

1. 臘八粥

夏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蔡邕的《獨斷》稱:

臘者歲終,大祭,縱吏民宴飲。

據說臘祭起源於神農時代,那是一段沒有文獻沒有記錄難以想象追蹤的歲月。同為漢代人的應劭在《風俗通義》裏,說得更為清楚:

謹按《禮傳》: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臘,漢改為臘。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祭祀先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可見從夏代開始,臘就是人們把獵獲的野獸拿來祭祀祖先和神靈,感念先祖的功德,感謝神靈的庇佑,向祖先和神靈展示自己的強大和功勞,祈求豐收和吉祥。古人把在十二月裏合祭眾神叫作“臘”,所以十二月又叫“臘月”。臘月過完,新的一年就來臨了。所以一進入臘月,人們就要為過春節做準備了,比如裝飾房屋、添置家具、縫製新衣、割臘肉、裝香腸等等。

第一項內容自然就是吃臘八粥了。新都人一般稱“八寶粥”,或者幹脆就叫“臘八稀飯”。為什麼臘月初八這一天吃臘八粥呢?其實,吃臘八粥的習俗起源於漢代,與佛教有關。

佛教進入中國,最早是在印度阿育王時期,相當於中國秦始皇時期。但佛教在中國站穩腳跟並開始發展是在漢代。最早的臘八粥是用來供奉佛祖的。據說是為了慶祝釋迦牟尼成佛。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本名為喬達摩·悉達多,印度釋迦族人。佛是“佛陀”的簡稱,釋迦牟尼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聖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相傳他二十九歲的時候,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等各種苦惱,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及梵天創世說教,於是舍棄了優越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遍訪名師。經過六年悟道苦行也不能達到解脫,隨後來到菩提伽耶,因勞累饑餓而暈倒在地。恰在此時,村中一個牧羊女蘇耶妲(意為善生)發現了他,她就把隨身所帶的雜糧、蔬菜、野果以清泉熬成粥去喂他,使他很快便清醒過來並恢複了體能,在一株菩提樹下靜思成道,得世間無常和緣起等諸般道理,即在鹿野苑開始傳教,為阿若憍陳如等教授苦、集、滅、道“四諦”以及“八正道”等。其後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遊行教化。隨著傳播範圍的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一粥之助所帶來的輝煌與神聖,引發了普遍的信仰和追憶,佛教徒們感念釋迦牟尼勇於擔當人類苦難而修行六年的曆程,並且為了紀念牧羊女施粥的恩德,就在佛陀成道的這一天,也就是中國的臘月初八,各地寺院便仿效牧羊女當年的做法,煮雜糧野果蔬菜粥,用來供奉佛祖。佛祖享祭之後,這種粥就用來齋僧和救濟貧困,由於這種粥就地取材,製作方便,很快便由各地寺院傳入民間。佛教興盛之後,對食材逐漸講究起來。野果就被蓮子、花生、杏仁、核桃、鬆子、瓜子、大棗、黃豆等取代。傳入民間之後,臘八粥逐漸與佛教脫離聯係。首先反映在功用上,普通老百姓煮臘八粥,不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成佛或紀念牧羊女的功德,也不是為了供奉佛祖,純粹是為了自己及家人食用;其次反映在食材上,已不是單純的素食,而是加入了臘肉、香腸等自己喜歡的一些葷食。在新都民間,又因為個人喜好不同,口味不一,煮出來的臘八粥也是千變萬化,各有特點,可謂色香味俱全,成為一種絕佳的節令食品。由於臘八粥葷素搭配,營養豐富,爽滑可口,老少皆宜,因而特別受到老百姓的歡迎。

2. 倒衙

吃完臘八粥,再過八天,也就是臘月十六這一天稱之為“倒衙”,又叫“倒牙”。“倒牙”的說法是,過去的幫工、店員、夥計、長年等,每個月都有兩天吃肉的日子,即初二和十六,新都人以前把吃肉稱為“打牙祭”,但把臘月十六的牙祭打了之後,本年就再也沒有牙祭可打了,所以叫“倒牙”。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倒衙”,到了臘月十六這一天,各縣、州、府的衙門都要把大印封存起來,叫作“封印”,從這一天起,不再辦理公務,無論大事小情,都要等到明年正月十五過了再說,正月十五開啟封存的大印,正式辦公,叫“開印”。從臘月十六開始,由於已經“封印”,師爺、衙役也放了假,無人理事,老百姓投訴無門,所以叫“倒衙”。在新都民間,也有“封印”、“開印”之說:臘月十六至臘月三十,一般不責打小孩,如遇到特別調皮非打不可的情況,就說給他“封印”,意思是告訴這個小孩,這一次是今年最後一次責打他;如果是正月初一至十五責打小孩,則說給你“開印”,意思是說印已開,隻要不聽話,隨時都可以責打。沿襲至今的“封印”、“開印”習俗,也許從一個側麵證實了春節期間的衙門確有封印、開印之舉。官行民效,影響至深,但筆者尚未查找到相關的文獻資料,所以隻能作為一種民間的口口傳承。“十口相傳為古”,也許這正是民間文學和民俗傳承的魅力所在。倒衙之後,幫工、長年、月工都停傭回家,官學、私塾的老師、學生放假,而農村也沒有什麼農事可幹。於是,新都人家清閑下來,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貨,迎接新年的到來。新都的場鎮,生意火爆,鬧年鑼鼓此起彼伏,川劇座唱音韻悠長,響簧的嗡嗡聲,地鑽子的尖嘯聲,過山號的嗚嗚聲響徹城鄉,把過年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一般來說,倒衙之後,官府衙門、行業機構、袍哥碼頭就可以吃團年飯了,而普通家庭,團年飯要等到祭灶之後。

3. 除塵祭灶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是新都人祭灶的日子。大體上移民到新都的湖廣人在二十三,移民到新都的廣東人則在二十四。祭灶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新都人叫“打揚塵”。打揚塵與平日整理衛生不同,要把房前屋後的蜘蛛網除去,內外牆要打整幹淨,平時沒來得及清掃的牆邊、屋角、房梁上、床下等等都要清掃幹淨,尤其是廚房,包括灶前灶後、柴房都要清掃一遍,灶門前的灰都要清理出去,有的連飲壺(過去吊掛在灶門前利用餘熱溫水的陶壺)都要洗淨抹幹。

白天把衛生搞好之後,晚上就準備祭灶了。祭灶就是祭祀灶神。灶神在新都民間又稱為“灶君”、“灶王爺”、“灶神菩薩”等等,是中國民間信奉的資格最老的神祇之一,來源於人們對火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會裏,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學會了用火,火就成為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之一。原始人在他們認為象征著火的夏天祭祀火神,那一堆不滅的火也是他們的灶,因此在原始人那裏,火神與灶神是一致的,灶神最早的形象便是火。他們對火虔誠以拜,圍著火唱歌跳舞,一方麵是為了取悅灶神,一方麵是祈求灶神能賜予人們更加豐富的食物。人類進入母係社會以後,對神聖的火的管理以及用火烘烤食物,給部落裏的每一個人分配食物,都是由部落中威望最高的婦女擔任的,因而灶神的形象也就由最初的火變成了女性的形象,這也是人類造神由自然物到人性化神的一次巨大飛躍與改變,使“神”的形象更具體,更具親和力和感召力。人類進入父係社會之後,一切權力都由女性手中轉移到了男性手裏,神聖的灶神也由女性變為男性了,充分證明了神的形象也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發展變化的。

在周代的時候,人們祭灶都是在夏天,並且在夏天的三個月裏都要祭灶,祭灶被列入國家祀典的七祀之一,《禮記·祭法》中說:

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

王可以有七祀,所祀眾神可以分工合作,天下大事自然可以梳理得清清爽爽,平民百姓隻能一祀,要麼祭祀門戶,要麼祭祀灶神。而中國古代社會是家國同構,百姓隻可一祀,其他那麼多超自然力的神又怎麼辦呢?這也難怪中國民間對神靈的祭祀沒有係統性,所以要不斷創造出新的傳說,找出新的理由來,祭祀各種神祇。到了漢代,祭灶又被列為國家“五祀”之一。這個時期的人們祭灶,主要還是出於灶對人類所具有的實用價值。這時的灶神不但有名有姓,而且還有了妻室,《五經異義》上說,灶神是為黃帝做飯的大廚,姓蘇,名吉利,“婦名博頰”。他們從黃帝的禦廚房裏走來,出身相當高貴,夫婦二人一起嗬護著萬民的鍋台,有著親切的人間情味,與老百姓的距離拉近了許多。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地位的不斷提高,灶神的功能也有了新的變化。《太平禦覽》引《淮南萬畢術》就說:

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

意思是說,灶神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都要回到天庭,向天帝報告人們的各種過錯。所以這時的人們在灶前都小心翼翼的,說話做事都表現得中規中矩。鄭玄注《禮記·祭法》也說:

(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

這些都說明至少在漢代,灶神已經演變成為督察人間過錯,專向天帝“打小報告”,說人壞話的神了。

因為害怕灶神“打小報告”,在祭灶的時候,盡管祭品多寡有別,但在新都,有一樣祭品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糖豆”。糖豆的做法是,將炒熟了的黃豆倒入已融化了的蔗糖之中,讓黃豆穿上一層糖衣。糖豆吃起來香甜,但又有點粘牙,而新都人追求的就是這種效果,就是希望灶王爺享用之後,最好連牙帶嘴都被粘住,這樣即使上了天,到了天帝麵前也張不了嘴,自然就打不成小報告了。為了保險起見,還要在灶王爺的神像兩邊貼上一副對聯,提醒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即使灶王爺的嘴未被粘牢,也隻希望他在天帝麵前隻說好的一麵。由此可見,新都的人們對灶王爺是又敬又怕的。

對於灶,民間有很多忌諱。據《敬灶全書·灶上避忌》記載: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披頭散發者不得燒飯做菜;不得將汙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

在我們今天看來,有些避忌對培養人們的衛生習慣還是有必要的,有些避忌卻是可笑的。但在古人那裏,卻是極為講究、極其認真的。這樣一來,灶就成為一家之中最為神聖的地方了。

民間祭灶的風氣,在漢代開始廣為流行,主要原因是祭灶能給人們帶來財富。《後漢書·陰識傳》說:

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後,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後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

這個傳說一出,人們得知祭灶能給人們帶來好運,臘日祭灶的風氣就逐漸興盛起來。有的地方有“官三民四蛋五”的說法,就是官府祭灶是臘月二十三日,民間祭灶是臘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臘月二十五日祭灶。而新都、新繁兩縣移民以湖廣人和廣東人居多,祭灶的日子都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有“以豚酒祭灶神”的記述,就是用豬肉和酒等祭品來祭灶。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祭灶”條裏說:“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黃羊。”到了明清兩代,祭灶之風有增無減。可能是受了佛教的影響,這時的灶神被稱為“灶神菩薩”,祭品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周代主要是動物的肺髒,漢代用黃羊,南北朝時用豬肉,明清以後則無葷腥,全是素品。

晚清和民國期間,新都人祭灶習俗大體如下:在灶王爺的神龕前,點香一炷,蠟一對,供桌上的祭品有一大盤糖豆或白麻糖,玉米、小麥、高粱、青稞、稻穀等五種糧食,清水一盤。主祭之人為家裏的男主人,一邊燒紙錢一邊祝禱,燒紙錢時要將灶神像揭下來一起燒,有的還要焚燒一張馬形剪紙,說是送給灶王爺的坐騎。

當然,有送就要有接,禮數才周到。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祭灶,是“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到了除夕之夜,就要“接”灶王爺“下界保平安”了。接灶王爺的儀式相對來說要簡略一些,首先將“請”回的灶王爺神像貼到灶王爺的神龕上,叫作給灶王爺“換新衣”。點上香燭,焚燒一些紙錢,祝告一番,就“禮成”了。

實際上,灶神對人們的束縛遠遠超出了降福,葛洪《抱樸子·微旨》中說:

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

就是說,灶神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天晚上,都要向天帝報告人們的各種罪狀,天帝就根據人們所犯罪行的大小進行處罰:罪行嚴重的要少活三百天;罪行輕微的也要少活三天。這樣一來,灶王爺不但有了職位,還有了主宰人們生命的權力,真可謂有權有勢了。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四裏記載:

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故為天地督使,下地為精。己醜日,日出卯時上天,禺中下行署,此日祭得福。其屬神有天帝嬌孫、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長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宮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一曰灶神名壤子也。

這裏說灶神長得很漂亮,不但有妻子,還有六個女兒、眾多的隨從部屬,每個月都要上天去告一次狀,要說不讓人害怕那是不可能的。相比灶神升天時祭而得福,就顯得福輕禍重了。由此看來,這個灶王爺確實是得罪不起的。因此,在新都民間祭灶的時候,已經基本上不再抱有求財祈福的願望,隻要能避禍消災就心滿意足了。

灶神由火到人,由女性變為男性,由專打小報告的小神,再到有權有勢的天帝督使的演變過程,體現了中國的人倫觀念以及勸人為善、諸惡莫作的一貫思想。在皇權時代,中國是一個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生存在最底層的老百姓們,隻要有吃有喝就基本上滿足了,向來是不逼到餓肚子等死的地步也決不願意鋌而走險的。但是現實是,有時連這麼一點點微薄的生存權利都無法滿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能沒有一點怨言麼?恰恰在這個時候,那個終日守在鍋台邊的灶神就顯出了它的神通:不許有怨言,不許說怪話,不許發牢騷,誰敢不從上天就會降下更大的災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灶神實際上有意無意地充當了曆代統治階級的幫手。

4. 春聯

春聯是夏曆除夕用紅紙寫吉語貼在大門兩旁的聯語,它與婚聯、壽聯、行業聯、挽聯一樣,都是楹聯家族的一個成員,是詩詞形式的一種演變,也有人說它是詩詞之餘緒,一般要求聯語吉慶,上下聯字數相等,詞性相同或相對,平仄協調,對仗工整,上聯用仄聲字作結,下聯用平聲字收尾。因為對聯是豎寫,上聯應貼在大門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否則就是“貼反了”。

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說:

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之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或用朱箋,或用紅紙,唯內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緣以紅色藍邊,非宗室不得擅用。

中國漢民族從西周時就崇尚紅色,而滿族人則偏愛白色,新都人的春聯都是用紅色。上述記載說明,春聯起源於古時候的桃符,所謂桃符,就是桃木板。《說郛》卷十引馬鑒《續事始》記載:

《玉燭寶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

在遠古時代,人類對某些自然災害或自然現象不能理解,誤以為是鬼神作祟,而桃木則有驅邪避惡的功用,就把它掛在門旁,被稱為是很有實用功能的神仙之術。據《本草綱目》記載:

(桃符)味辛氣惡,故能壓伏邪氣、製百鬼。今人門上用桃符以此。

可見直到明朝,還有使用桃木板來鎮邪。對於桃木的功用,道士們心領神會,削桃木為劍,用來斬妖除鬼。而民間在過年的時候,就把兩塊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懸掛在大門兩旁,有的還要在桃木板上寫上能驅邪捉鬼的神祇名字,或者畫上這些神祇的像。根據《山海經》的記載,最早的桃符出現在黃帝時期,其用途也是驅鬼辟邪。

全世界最早的春聯出自於成都。五代時期,在蜀國的宮廷裏,開始在桃符板上題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記載:

孟昶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孟昶嫌那些文人學士所題聯語不合意,於是親自提筆撰寫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副春聯,表達了祝福和喜慶的原始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