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綠色的軍營綠色的環保

——謹以此文獻給愛我的和我愛的人

(代後記)時光掠痕,白駒過隙,春天譜就的音符,已在冬日的河流上,款款而行。高高的山,深深的水,綠綠的景,飽含深情,人生的長旅讓我不斷行走,尋找屬於自己的港灣……

我的第一部個人作品集——軍旅詩集《遠山的呼喚》(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出版後,收到不少讀者朋友來信來電,給予了不少過譽的讚美、熱情的鼓勵和有益的鞭策,這是始料未及的!借此機會,對熱心的讀者朋友表示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正是有了第一部個人作品集的“投石”,前段時間,在朋友們的一再鼓勵下,才又有了這第二部個人作品集的出版。

記得出版《遠山的呼喚》時,我已在部隊當兵三年,在軍校讀書。我所在的部隊,那是一個鑄造神劍的地方,峭拔的山峰,蓊鬱的森林,清澈的流水。戰士們擁有大自然的美麗,也擁有遠離城市的那份寂寞和孤獨。最現代化的武器和最單調的人生,構成了時代的另一種輝煌!當國慶大閱兵時,那新型導彈方隊駛過天安門廣場,她向世界昭示,她在托起一個民族不屈的尊嚴,築起捍衛和平的盾牌!

1990年3月,我從天府之國丘陵地帶一個荒涼貧瘠的小村莊來到南國山連山、山抱山的“大山世界”,當時,我有些茫然,有些失望,晚上還在大通鋪上忍不住偷偷地流下了淚水……

但我很幸運,我在部隊工作、學習的單位都是一些先進的集體,和諧奮進的團隊;結識了一批優秀的領導和戰友。正是他們,讓我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我難忘,我的新兵班龔曉林班長,湖南懷化人,正直、善良、熱情,是個優秀的班長,他給予了我無盡的關愛,勸導我“老實做人、踏實做事”,“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他對我耐心施訓,我以他為標準,緊張的新兵訓練結束時,我受到嘉獎一次。如今,我每當唱起《我的老班長》這首歌時,總是激情滿懷!

“新訓”一結束,我就走進了一個蒼茫偏僻的大山溝的基層連隊,當了一名文書兼軍械員。當時,正值一大型導彈陣地施工進入大會戰,我們這批新兵旋即投入戰鬥。連隊成立了突擊隊,我們所有來的新兵都非常渴望加入突擊隊,都希望壯誌滿懷、刻骨銘心書寫青春。我記得,我的第一任連長李東升和指導員杜宇,都是安徽六安金寨人,從有名的將軍縣從戎入伍的,他們當時聯袂奮進把一個後進連隊硬是鍛造出在二炮有響當當名氣的先進連隊。那是我一生都會為他們祝福的好連長、好指導員,他們不僅給予了我許多關愛,更主要的是給我以信心和力量。第一次見麵他們就不約而同地對我說:用心去感受兵營生活,用心去書寫我們火箭兵的綠色情感,你會贏得屬於你的人生。我就是在這個先進的連隊、優秀的領導的良好氛圍中開始了我的軍旅生活……

每天,我跟隨連“突擊隊”進入陣地,與戰友們一道施工。連隊施工每天實行“三班倒”,夜以繼日作業,大多數日子在坑道裏吃、在坑道裏住、在坑道裏鏖戰……我切身感受到了火箭兵神采壯美、驚心動魄、英勇壯烈的場麵,愛上了這血與火的火箭兵生活;愛上了身邊這些質樸如泥土、熱烈如火焰、堅硬如鋼鐵、柔弱如流水,隻講給予奉獻不講索取回報的戰友;愛上了這些連綿不斷的永恒的大山和發生在這大山裏平凡且悲壯的故事。我發現,那種蒼茫、大氣,美麗、風流,是孕育詩的佳境。我開始神情很莊嚴地思考,胸中的激情似乎在噴發,要用燃燒的心,拿起筆來歌詠偉大的火箭兵!

在大山溝一個“幹打壘”的房間裏,我開始了我的火箭兵的新聞與文學夢,利用所有空閑時間專心致誌地“爬”起了格子,並很快寫出了一些充滿激情但又十分稚嫩的小通訊、小報告文學和小散文、小詩歌。連長、指導員很支持我,每周特批一天時間讓我到駐地縣廣播電台去學習、送稿件。從深山的駐地到縣城有幾十公裏,一條簡單的公路彎彎曲曲地連接著外麵的世界,我經常獨自一人在這僻靜的路上行走。有時回連隊已是暮色時分,在電筒的光亮照射下,常常看見毒蛇野物在公路上穿梭,讓人毛骨悚然,我隻有用棍棒不斷擊打路麵嚇退它們,高聲歌唱雄壯的軍歌驅趕恐懼!

我很感念總隊原政治部主任林宗餘大校和幹事卜凡禮老師,他們年末組成工作組來到連隊蹲點,工作之餘,教授我寫作知識,鼓勵我進步,在我後來的人生旅途中給予了不少關愛。我在堅持著,在用信念支撐著,逐漸地,我懂得了新聞ABC,我懂得了文學生活性……一些作品被報刊等媒體選用。年底,我又受到連隊嘉獎一次。

1991年春節前的一天夜晚,料峭微寒,梅花留香,指導員、連長把我叫到他們的辦公室兼寢室,興致勃勃地告訴我:“葉揚,團裏調你到政治處從事新聞報道工作,明天一早就去報到!”我頓時熱淚盈眶,緊緊握住他們的手,我難忘他們的愛撫,我難忘這個優秀連隊的哺養,我難忘我的火箭兵兄弟戰友的關愛……那一夜,我們促膝長談了很久;那一夜,我做了一個夢,我虔誠地在那座大山上采集一簇野梅花獻給了他們。第二天,連隊為我這個小戰士舉行了一個簡單的送別儀式,戰友們擁擠在我的周圍,依依不舍,我看到了他們殷切的眼神,看到了他們為國防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那場麵感人至深,我的眼淚噴湧而出!

來到團政治處,是我希望的春天。但是,也可以想見我這個住山溝鑽山洞的“山老帽”有多懼怕繁華的城市,怕誰也瞧不起、誰也不答理。我也不知道我從何開始新聞報道。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景下,我受到了素不相識的政治處幹事潘貴德的無私幫助。他是個山東人,他的為人仗義、剛直不阿的美德使我產生了深深的敬意。記得在新兵連時,他聽說我在當兵前曾在家鄉做共青團工作時寫點“豆腐塊”,專程來到連隊看望過我,給予了我許多鼓勵和鞭策,讓我先到基層連隊錘煉錘煉,之後,他一直關注著我,並積極向團領導推薦。他看到我思想的波動,叫我先從最熟悉的人和事寫起,一定會有所收獲的。還專門向團領導彙報為我騰出一間房子供我寫作。團隊離駐地市(地區)報社近,他向團領導極力推薦送我去報社培訓,邊學習邊工作,這樣,我在孤獨、寂寞中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寫作,不久,我的“豆腐塊”頻頻見諸報端,其中撰寫的我的老連隊指導員杜宇的通訊《大山的戀情》被駐地報社刊用,評為報社舉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70周年征文”三等獎,後來,消息《關於“優秀基層黨支部書記”杜宇的一段佳話:典型誌願紮根基層,領導改變預提方案》獲得第二炮兵《火箭兵報》1992年6月份好新聞獎。

1991年7月1日,部隊組建了火箭兵報社,我們這些基層報道員無不欣喜鼓舞。團裏積極爭取名額送我到北京學習,這給了我“如魚得水”的機會,我懷念如今已是將軍的火箭兵報社郭慶生社長以及編輯們的悉心關愛和指點,懷念解放軍報社的喻曉、劉業勇、薛仁等老師的悉心關愛和指點,懷念長纓雜誌社的陳精鬆、杜丕華、侯新民編輯……短短時間,我撰寫的新聞和文學稿件紛紛在《火箭兵報》《長纓》《解放軍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媒體發表,由於成績突出,當年就榮立三等功一次,被工程技術總隊評為“新聞報道工作先進個人”。看到成績,觸摸鮮花,我為有個關心、支持、愛護我的團隊環境而自豪!

2002年、2003年,我兩次打算報考我夢想中的學校——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係,以係統學習新聞知識來報效我的火箭部隊。沒想到,我沒有這個機遇,團裏一位領導考慮到我能夠寫些東西,希望我在部隊成長,決定我不去報考。我心裏有些失落但沒有氣餒,繼續在“格子”中勤勞耕耘。其間,被二炮評為“新聞報道工作先進個人”一次,被《火箭兵報》評為“優秀作者”一次,又榮立三等功一次。

2002年的冬天,我主動申請,又回到大山溝,回到老連隊,我在激情中感受、領悟著我的火箭兵安裝兵生活,決定用詩歌謳歌他們。我捕捉著靈感,加班加點,幾乎是夜以繼日地撰寫了200餘首詩歌。我決定,加上之前所發表的詩歌,精選出來結集出版,沒想到,得到我的領導和戰友的鼓勵和支持。他們認為,以一個火箭兵士兵的心路曆程寫出的這些詩歌,會讓人讀得親切,會給人以精神慰藉,盡管詩情的重量、詩感的質量和詩思的分量還有些未達到完美和諧,還有些稚嫩。2003年1月初,我鼓起勇氣,感覺有些冒冒失失地在深夜打軍用長途電話給北京的原中國報紙副刊協會副會長、解放軍報社副刊部主任、著名詩人喻曉,請他為我這部詩集寫一篇序言,他欣然允諾了。當晚,我興奮不已,決定利用探親假在春節期間千裏北上請教。1月27日,在他的寓所,他對我的詩歌悉心地作了指點,當晚立刻為我作了序。他在序言中寫到:“正因為我熟悉那裏的生活,所以讀葉揚的詩歌很親切。他記錄了那方土地的風韻,生命的律動,戰士的情懷。作者是生活的直接參與者,一切歌吟和詠歎,都反映了他的審美態度,他是滿懷激情,頌揚那些在大山深處為國防事業鞠躬盡瘁的奉獻者。葉揚的詩帶有明顯的青春氣息,是一首首色彩明麗的歌,年輕的歌。”

經二炮著名作家朱春雨的引薦,我之前就認識了原全國文聯副主席、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部長、著名詩人李瑛,他曾經寫下了蕩氣回腸、膾炙人口的《一月的哀思獻給敬愛的周總理》等詩篇。我輕輕地敲開他的門,在他的寬敞的書房裏他一篇一篇地看了我的詩稿,逐一給予指點,還給我專題講授了中外詩歌的發展史,講授了現代詩歌的寫作技巧……整整一個下午,我聽得如癡如醉,陡長見識,臨別時,他鋪開紙張,為我題寫了詩集的書名“遠山的呼喚”,和藹可親地送我出門,我熱淚滿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