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
精品閱讀軒
作者:李雪鬆
【導語】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科學普及隨著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重要。了解高新科技知識對於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都很重要。而自然科學類文章的閱讀已成為高考語文試卷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文基本都屬於學科前沿,反映的都是全球最新的自然科學及現代高科技方麵的成果。應當肯定的是近兩年在高考中選取的科學類文章一改過去的深奧難懂,普遍帶有較強的人文性、可讀性,甚至還帶了點語文味,有些語言還頗為活潑。
中國科學家研發出“隱身衣”
披上一件隱身鬥篷,在視野中瞬間遁形,這是人類長期以來的夢想。日前,一隻貓和一條金魚比人類提前“享用”了一種隱身衣。
浙江大學國際電磁科學院陳紅勝教授團隊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國際團隊合作,使用玻璃製造出了能夠在水中隱形的六邊形柱狀隱身器件和能夠在空氣中隱形的多邊形隱身器件。兩種隱身器件使金魚和貓成功隱形。
“我們在可見光中實驗實現了物體的隱身,而且無需使用精密設計的納米電磁材料。”陳紅勝說,“這意味著隱身器件不僅能夠隱藏像貓、魚這樣大的物體,生物還能和隱身器件一起活動,隱身效果並不會因此受到影響。”
陳紅勝介紹,目前應用的隱身技術,如隱形飛機,大部分是通過吸收電磁波,讓反射回去的電磁波達到最小。但他認為,這種技術並不是通常理解的“隱身衣”,這種技術就相當於給物體穿了一件不反射光波的黑色的衣服一樣,在黑暗的背景中不會被發現,但是在明亮的背景中反而更易被發現。
人之所以能看到物體,是因為光射到物體上後,被物體阻擋並反射到人的眼睛。英國理論物理學家約翰·彭德裏在2006年提出了利用坐標變換的方法設計隱身衣,使電磁波能夠繞過被隱身的區域,按照原來的方向傳播,從而使物體完全隱形,奠定了隱身衣研究的理論體係。但通過這種方法設計出的隱形器件理論上隻能夠在某一個電磁頻率上實現完美的隱身效果,很難在較寬的頻段實現。
陳紅勝說:“進入隱身衣的光線要繞過物體,所以走過的路徑長;沒有進入隱身衣的光線是一條直線,走過的路徑短。完美的隱身衣要求所有的光線保持相同相位,因此進入隱身衣的光線必須跑得比外部光線快,這就要求隱身衣的材料對不同光線具有不同的折射率,也隻能在很窄的頻段實現隱身。”
陳紅勝團隊對這個理論進行了簡化,提出了一種可見光波段多邊形隱身衣的設計方法。由於人眼對光線的相位和略微延時並不敏感,陳紅勝團隊剔除理論中“光線保持相同相位”的條件,令隱身器件能夠使用玻璃這種透明均勻的易得的材料,也不需納米級工藝雕琢,降低了隱身衣的設計和實現難度。
通過對隱形器件的特殊設計,改變材料的折射率,令光線繞過位於隱身器件中心的物體。陳紅勝團隊率先將這一方法付諸實踐,展示了一個在可見光波段隱形的途徑。這一研究成果於2013年10月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
截至目前,這一可見光頻段的隱身器件還隻能在特定的角度上取得理想的隱身效果,如六邊形隱身器在正對六條棱角的角度具有較好效果,而多邊隱身器僅有兩個角度能夠實現隱身。
陳紅勝表示,這一隱身器件將有望在安全、娛樂和監控應用領域發揮作用。團隊在下一步將著力提升隱身的性能,如增加隱身角度,減輕裝置的重量等。
陳紅勝課題組和合作團隊的這項研究可以工作在整個可見光頻段和任意極化的光波,並選用了在工業上可以大規模製備的玻璃來實現,將這類隱身器件的設計及實現的難度大大降低。預計未來,“哈裏·波特”式的隱身衣有望加速走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