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財會教育
作者:王紅潔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我國新疆地區高職教育中會計實踐教學缺失的成因進行了分析,結合少數民族地區特色及少數民族學生特點為少數民族地區會計實踐教學改革提出個人的建議,以促進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為新疆的建設與發展穩定獻計獻策。
關鍵詞:少數民族 職業教育 會計專業 實踐教學
新疆是我國的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截至2013年末,新疆總人口2 232.7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占60%。在新中國成立以前,新疆是一個非常貧窮落後的地區,文盲率高達90%。為了提高新疆人口文化素質,提升職業技術水平,國家及政府努力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近些年,新疆地區職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疆各類高職職業技術學院共計28所,遍布南北疆各地。少數民族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日益凸顯,不僅肩負著培養少數民族高等技術人才的使命,更要為新疆的穩定發展輸送合格的建設者。
任何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需要有合格的記錄者、見證者,因此會計專業的人才需求量隨著新疆經濟的不斷發展,需求量也日益增長,尤其是對少數民族會計人才的需求量有很大缺口。但目前我區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會計人才缺乏實踐經驗,當前社會的大小企業都有專門的會計人員和專業的財務軟件來管理自己的財務,企業為了減少上崗前的培訓成本和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一般不願意招聘無工作經驗或操作實訓的畢業生。因此,積極麵對當前社會的發展和新形勢下的要求,將實踐融入到日常會計理論教學中去,實施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是高校會計教學人員麵臨的迫切任務。
一、 新疆少數民族地區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會計專業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實踐機會缺失的客觀原因
首先,是因為會計專業具有特殊性,如涉及企業的財務信息的保密性等,企業需要的會計人員有限,安排學生集中到某一企業實習,不具有可行性,企業也不接受。其次,由於學校的實習製度,多是安排學生集中在大學三年級實習並由學生自己聯係實習單位,學校無固定的實訓基地及合作企業,這就造成很大一部分學生無實習單位。再次,國家的就業政策對少數民族學生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對於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情況欠考慮,使許多少數民族學生對社會實踐持消極態度。學生不願意社會實踐,對於校內的實訓學生參與熱情也不夠。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專業社會實踐機會缺失的主觀原因
少數民族學生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實踐機會減少。首先,他們對實踐實訓認識不夠。會計人員上崗要求必須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許多學生到實習前夕還未取得證書,單位一般不接收無證書的學生,這就導致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課堂、輕社會”的思想,認為課堂知識是最重要的,考取證書最重要,哪有時間和精力去搞社會實踐。其次,他們對自身認識不足,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來自於少數民族聚集地,由於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化等方麵的不同,不願意與其他民族學生交往,社會交往能力差,交往範圍較小,不可避免地產生心理上的恐懼,不敢與其他學生競爭,同時也缺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勇氣,無法正確認識和推薦自己,從而失去了很多社會實踐機會。因此,目前很大一部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學生不能自己聯係到實習單位,通常是學校安排,或者不安排校外實習直接進行校內實訓。再次,由於民族地區的教育條件相對比較落後,教育水平相對低下,實踐教育環節缺失更加嚴重。少數民族學生在上大學前就學習基礎較差,而且在學習中有一個把漢語翻譯成本民族語言的過程,從而增加了學習的難度,因此學習成績和動手能力往往要比其他學生差,實訓課程的進度往往無法跟上。他們往往不敢報名參加學校開展的實踐實訓活動,或者報名後在競爭中被淘汰,從而失去了一些實踐鍛煉的機會。
綜合以上原因,少數民族學生校外實習實踐機會缺失,校內實訓學生主觀上懼怕參與度不高,從而導致實踐實訓總體效果不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