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拍”中的人物形象非常豐富,其中在小說史上具有審美價值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士人、商人、出家人、官員、江湖人物、女性幾大類別。這幾類人物雖然有各自的特點,但是,又具有崇拜金錢、注重實際利益、缺乏理想光彩等共同之處。這些人物與作者的創作意圖關係密切,一方麵作者借助人物形象實現抒憤、勸誡、娛樂意圖另一方麵,這三種創作意圖對人物形象也產生了某些負麵影響。淩濛初筆下的人物,其性格與情節發展和諧統一,這些人物傳奇性與寫實性兼具,他們中的大多數是性格或道德有缺陷的人物,正麵形象不再完美無缺,被否定的角色也並非一無是處。“二拍”中的人物形象屬於外在命運型形態,作者在刻畫人物時往往關注其外在命運,而忽視其內心世界。由於過分強調人物形象的共性,致使人物缺少鮮明的個性及情感力量。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最常用的藝術手法有兩種:一是慣用計謀,二是善用諷刺。總之,“二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不容忽視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時,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值得後人借鑒。

一、“二拍”人物形象的成功與創新之處。

(一)各類人物具有與同類題材中的同類人物不同的特點。

1士人。

“二拍”中的讀書人與傳統士人的形象有所不同。淩濛初筆下的讀書人,熱衷於飲食男女和功名利祿,缺乏濟世熱情與隱逸情調,其人生理想日益現實。這一特點與注重功利、趨於平民化的哲學理念的影響有關。 士人在選擇婚姻對象時,隻關注對方的美貌,忽視了高雅的精神境界。放縱情欲的時代風尚和作者庸俗的思想情趣造成了婚戀觀念的這種失誤。然而,士人的婚戀,於粗俗之中見真情。雖然士人希望通過科舉實現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封妻蔭子的夢想,但是他們對待功名趨於務實,不再把金榜題名視為人生追求的最終目標。這種變化根源於科舉製度日益腐敗,士人的人生選擇出現多元化。淩濛初對科舉弊端的反思,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

2商人。

“二拍”中的商賈自信經商是有價值的。商人之所以對經商充滿自信,有三方麵的原因:首先,商品經濟發展,商人的社會作用加強,歧視商人和商業的觀念得以改變。其次,經商能夠致富,“二拍”主要圍繞發財的願望、商業活動、商業道德,反映商人如何經商致富。最後,商人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商人缺乏應有的政治地位,他們通過入仕改變這種狀況,商人入仕的主要途徑是科舉和捐納。與士人聯姻也是商人提高政治地位的一種方法。

3女性。

“二拍”中的女性自主意識覺醒。少女在爭取自主婚姻之際,敢於抗爭父母之命,她們挑戰父母之命的原因在於封建節烈觀念淡漠。淩濛初筆下的賣身女“從良”的願望強烈,“從良”對於身處樊籠的女性,不僅是為了獲得理想婚姻,更重要的是爭取做人的權利。“二拍”裏的女性在家庭事務中也發揮著更主動的作用。在子女的婚姻、財產繼承和分配等問題上,她們不僅有發言權,而且具有決定權。婦女家庭地位的提高既有賴於她們的經濟實力,又得益於她們傑出的才能。

4出家人。

“二拍”中大多數出家人不是縱欲,就是貪財,甚至殺人。作者之所以把出家人刻畫成貪婪、好色、凶殘的形象,原因是多方麵的:第一,再現了生活中六根不淨的出家人的形象。第二,宗教人物失去威信。第三,借鑒宋元小說中觸犯戒律的僧侶形象。第四,有感於統治者佞佛、寵道對中、晚明社會造成的危害。第五,追求拍案驚奇藝術效果的一種手段。

雖然淩濛初刻畫了許多醜惡的出家人,但是他並不否定宗教本身的價值。“二拍”所反映的宗教思想具有三教合一的特點,其宗教思想民間色彩濃厚。“二拍”中的民間信仰具有三個特點:一是有求必應,二是簡便易行,三是兼容並用。

5官員。

圍繞政治操守、辦事能力、個人品德三方麵,作者把官員分成封建統治秩序的破壞者和維護者兩大類。“二拍”中的官員幾乎沒有不貪的,即使比較守法的官員也收取賄賂。由於官員躋身仕途的動機是追求榮華富貴,而不是興國安邦,同時,封建法律對官員缺乏應有的監管和製裁,因此,官員貪贓枉法有恃無恐。“二拍”裏著名的大清官減少了,普通的清官增多了,這些清官最突出的特點是機智幹練。與其他公案作品比較,“二拍”中的清官超自然的神秘色彩淡化了,他們偶爾依靠鬼神的幫助鋤奸懲惡,但主要憑借的是認真負責的精神,明察秋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