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拍”是明代白話短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初刻拍案驚奇》刊刻於崇禎元年(1628),共40卷;《二刻拍案驚奇》刊刻於崇禎五年(1632),亦40卷,其中第二十三卷《大姊魂遊完宿願》與初刻重複,第40卷《宋公明鬧元宵》為雜劇,實際上共收短篇小說78篇。“二拍”故事的素材,大多取自前人或同時代人的小說、筆記、戲曲等。據譚正璧考證,《初刻拍案驚奇》40篇,正文本事有依據者34篇;《刻拍案驚奇》38篇,正文本事有依據者32篇。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據胡士瑩考證,《初刻》40篇作品,正文本事有確切出處者32篇;《二刻》38篇作品,正文本事有確切出處者32篇。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與“三言”相比,“二拍”的大部分小說描寫的是明代的人和事,雖然,78篇小說中,不少故事發生的時間不是明代,春秋時期有1篇,唐代9篇,宋代21篇,元代7篇,5篇難以確定年代,但是,故事的內在精神具有強烈的晚明特色。雖然,“二拍”的大多數作品有本事可依,但經過作者的再創作,較之原有素材,或拓展情節。如《程朝奉單遇無頭婦》取材於《智囊補》第十卷《察智部》之《徽商獄》,一則簡單的怪事演變成一篇懸念叢生、頗富吸引力的小說;或立意深刻。如《趙六老舐犢喪殘生》出自《智囊補》第七卷《明智部》之《張晉》,在原來的故事裏,父親夜晚到兒子家偷竊的原因交代不明,淩初則從父母以不正當的手段、不切實際的行為溺愛子女後果危險,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扭曲了親情,這些富有警世意義的角度揭示了造成命案的深層原因;或再造人物,如文若虛從一個貪婪狡詐的奸商變成一個積極進取、精明能幹的成功商人。“二拍”中的故事與其本事相差往往不大,主要的差別在於人物形象發生變化。本事的作者通常比較關注聳人聽聞的奇人異事,人物形象大多數比較單薄。經過淩初再造後的人物形象,不僅在藝術上有了提高,而且有了更豐富的文化意蘊。

“二拍”問世300年之後,學人才開始對它進行研究。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二拍”的研究由資料抄錄、翻拍、整理、刊刻逐漸走向全麵和深入,經過前賢時彥的辛勤耕耘,“二拍”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因此,回顧研究曆史,了解研究現狀,對於我們今後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研究曆史與現狀。

(一)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研究。

1資料整理與本事源流研究。

“二拍”的原刊本在中國久已亡佚,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在日本和歐洲發現了“二拍”,隨後,開始介紹和抄錄“二拍”。1926年,馬廉發表《關於白話短篇小說“三言”“二拍”》《語絲》第111期,1926年12月25日,轉自溫孟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06頁。介紹“三言”、“二拍”的有關情況。1927年,鄭振鐸在《巴黎國家圖書館中之中國小說戲曲》《小說月報》第18卷之第11期,1927年11月10日,轉自溫孟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207頁。中介紹了明代刊刻的《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的收藏情況。1931年,孫楷第到日本找書,他在《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中介紹了日本內閣文庫保存的尚友堂刻本《二刻拍案驚奇》40卷。1941年,王古魯在日本發現了尚友堂刻本《初刻拍案驚奇》40卷,由於時間和經濟原因,他沒有能夠把國內缺失的四卷拍攝或抄錄回來,王古魯從日本抄錄了尚友堂刻本《二刻拍案驚奇》的副本。這些前輩學者的工作為“二拍”研究奠定了基礎。

孫楷第的《小說旁證》完成於1935年。在這本書中,孫楷第“從上起六朝,下逮清初雜書小記傳奇記異之編,凡所載事為通俗小說所本或可以互證者皆錄之。”孫楷第。小說旁證[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第1頁。對《初刻拍案驚奇》的27篇故事,《二刻拍案驚奇》的20篇故事作了詳細考證。譚正璧的《三言兩拍資料》、《三言兩拍本事源流述考》考證了《初刻拍案驚奇》40篇故事、《二刻拍案驚奇》38篇故事的本事,考證翔實,功不可沒。

2.簡介性評價。

20世紀80年代以前,不少文章僅對“二拍”作簡單的或否定或肯定的評價,在這些文章中,否定性評價占主導地位。

一種觀點以“三言”為參照,對“二拍”的內容和藝術水平基本持否定態度。魯迅說:“敘述平板,引征貧辛,不能及也。”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第172頁。鄭振鐸認為“二拍”的說教氣息濃厚、內容荒誕、手法不自然、格調低級。他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小說傳統》一文中說:“最壞的是淩初的‘二拍’,文筆非常生硬,七十多篇中很少有好的。”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99—300頁。譚正璧在《三言兩拍本事源流述考》中也認為:《初刻拍案驚奇》“風格精粹崇高的極少”譚正璧。話本與古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46頁。“落於教訓文學的窠臼”同上,第147頁。,某些篇目有大膽鏡頭描寫;《二刻拍案驚奇》“全書幾乎充塞了鬼氣”同上,第150頁。另一種觀點從淩初的世界觀出發,在基本否定“二拍”的前提下,對其中的某些作品給予肯定。遊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一方麵說:“由於淩初世界觀的落後,決定了‘二拍’的基本傾向是消極的。在很多篇章中充斥著大膽鏡頭的描寫、因果報應思想和封建說教,甚至還有敵視農民起義的描寫。”遊國恩。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第120頁。另一方麵也承認《轉運漢遇巧洞庭紅》、《疊居奇程客得助》等篇目“使我們看到了明中葉後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有些公案小說和以愛情為題材的作品也寫得比較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內容”。遊國恩。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第121頁。

在一片否定聲中,王古魯在《關於新刊拍案驚奇》裏肯定“二拍”“盡管並不是沒有糟粕,大部分作品卻生動之極,真實地描繪了當時各方麵的生活,……鮮明地表現了和人民一致的愛憎,今天看起來,卻仍然有很大的藝術魅力的”王古魯。關於新刊拍案驚奇[N]。文彙報,1957年11月1日。

3思想內容的研究。

在比較深入研究“二拍”的文章中,鄧允建、徐淩雲、胡士瑩等人的觀點頗具代表性。

1958年3月30日的《光明日報》刊登了鄧允建的《談在“三言”“二拍”中所反映的市民生活的兩個特色》,該文針對描寫商人和男女戀愛的篇目,分析了“二拍”反映市民生活和情感的特色,沒有涉及對“二拍”內容和藝術水平優劣的評價。鄧允建認為“二拍”是市民文學,商人和手工業者成為正麵主人公,商人對自己的事業感到自豪。在市民的愛情生活中,封建意識褪色;女子追求愛情時,性格大膽率直;金錢在兩性關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徐淩雲既不同意把“二拍”貶得一無是處,也不讚成把它誇得沒有缺點,能夠比較實事求是地分析作品。他的文章《試論淩初的“二拍”》分別刊登在1958年4月27日和5月4日的《光明日報》上。徐淩雲認為:首先,“二拍”主要反映了市民的生活,即使那些取材於曆史、描寫統治階級人物的作品,也是用市民的眼光看待、理解問題,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仍然是市民階層的。在描寫商人的作品中,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高。在描寫愛情的作品中,平等、自由的願望強烈,對待貞節問題可以“從權”,婦女突破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封建道德。其次,在描寫其他階層人物的生活時,作者有時站在人民的立場分析問題,有時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維護封建製度,宣揚封建道德。一方麵,有的作品揭露了封建官僚的貪贓枉法;另一方麵,“二拍”存在宣揚宿命論、因果報應思想、大膽描寫等糟粕。徐淩雲進一步指出了這些糟粕的成因及其危害。最後,客觀評價了“二拍”的思想內容。他說:“‘二拍’無論在思想性、藝術性上,的確比不上‘三言’”,但是,淩初並非“站在官僚地主階級立場,利用民間文學形式來宣揚封建道德倫理觀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封建道德倫理觀,表現了市民階層的思想感情、要求和願望;並且揭露了封建社會中一些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顯然作者並沒有完全站在官僚地主階級立場上來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當然我們並不否認與此同時,作者也有意無意地散布著封建思想意識,和迷信、宿命等等有害毒素”。徐淩雲。試論淩濛初的“二拍”[N]。光明日報,1958年5月4日。

胡士瑩著眼於淩初的階級立場,對“二拍”的內容加以全麵否定。首先,他認為“二拍”有嚴重缺點。一是露骨的鏡頭描寫,二是宣揚宗教迷信、因果報應、宿命論思想。其次,作者的思想反動,汙蔑農民起義。再次,有些作品情況複雜:第一,描寫敲詐拐騙的作品,對官僚地主的貪婪、愚蠢,社會的黑暗有所暴露。其中,關於煉金術的故事,多少反映了剝削階級的貪婪,但意義不大,作者“並沒有觸及產生種種情況的社會階級根源”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468頁。第二,有關愛情的作品瑕瑜互見。第三,公案故事中較好的作品“對封建統治的黑暗殘酷有相當強烈的暴露”同上,第470頁。但這些暴露是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目的在於希望封建最高統治者能夠‘選賢任能’”,希望某些官吏“洗心革麵,共同維持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挽救’反封建意識日益滋長的世道人心”同上,第471頁。第四,描寫商業活動的作品,對“認識明代後期的社會風氣,是有一定幫助的。但是,這些小說,其主題都是赤裸裸的追求金錢,……一心想不勞而獲或小勞大獲的剝削階級思想。”同上,第473頁。最後,他尖銳地批判說:“從‘二拍’的全部作品來看,思想傾向是反動的,作者是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替封建統治者進行說教。滿紙淫詞濫調,寫作態度極不嚴肅。”同上,第473頁。

在這一階段的研究中,即使持全麵否定觀點的學者,也不得不對描寫商人和商業活動、男女愛情、暴露司法腐敗的作品給予肯定。總之,在這個階段,對“二拍”的否定性評價占主導地位,否定的理由集中在三個方麵:第一,思想反動,汙蔑農民起義;第二,宣揚封建迷信和封建倫理道德;第三,趣味低級,充斥著大膽描寫。肯定的理由也集中在三個方麵:第一,反映了市民的理想和願望;第二,在愛情婚姻問題上,突破了封建禮教的束縛;第三,揭露了貪官汙吏的罪惡,暴露了封建統治的黑暗。在這個階段,幾乎沒有展開對“二拍”藝術特點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後,對這個階段提出的問題,給予了重新認識,某些偏見和錯誤逐漸得到糾正,已經取得的成果被繼承下來,並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