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部分

美貌與智慧並重的香港小姐

關鍵詞關鍵時間1947年關鍵人物香港小姐關鍵事件選美比賽關鍵詞彙美貌與智慧並重的選美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世界各國經曆了長時間戰爭的蹂躪,都身心疲憊。為了激發大家收拾心情、重建家園的熱情,同時為了激活被戰爭破壞的市場經濟,各國都相繼舉辦了各式各樣的選美活動,選美風潮應運而生。在中國,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早就已經對戰爭感到厭惡。民生凋敝的現實,讓上海覺得自己愧對“東方巴黎”的稱號,它甚至等不及日本投降,就開始了自己昔日燈紅酒綠、鶯歌燕舞的都市生活。

於是,1945年在上海誕生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選美冠軍——“上海小姐”謝家驊。香港與上海同是亞洲的國際大都會,有“東方之珠”之稱的香港當然不能讓“東方巴黎”專美於前。1947年,香港宣布舉辦首屆“香港小姐”選舉,從此拉開了延續至今的港姐選舉的帷幕。

1947年,李藍奪得首屆“香港小姐”冠軍後,就開始步入娛樂圈,她接拍了戰後第一部港產片——《情焰》。李藍在娛樂圈取得了較大的成功,生活也美滿幸福。首屆“香港小姐”亞軍同樣成績不俗,她就是後來風靡全球華人圈的流行歌後——白光。可以說,無論是李藍還是白光,選美給她們的生活帶來了戲劇化的改變,使她們從普通女孩搖身一變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這樣巨大的轉變,極大地鼓舞了其他夢想“飛上枝頭變鳳凰”的女孩,選美逐漸成為大多數女孩心目中理想的成名捷徑。1949年,新中國成立了,“上海小姐”選舉停止,大量內地移民湧向香港。內戰、移民使香港的社會開始不穩定起來,加上對時局的憂慮,“香港小姐”選舉也於同年停止了。再次選舉“香港小姐”已是1952年,這一次選舉出來的“港姐”冠軍,可以直接代表香港參加由美國舉辦的“世界小姐”的選舉。這次的選舉有40多人參加角逐。經過一係列緊張激烈的初賽、複賽後,來自上海的嶺南大學肄業生——但茱迪,摘下了“港姐”的桂冠。但茱迪在隨後的“世界小姐”選舉中也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令世界第一次領略了東方人的美態。揚名國際後,但茱迪被美國環球影片公司相中,簽訂了電影合約,並對其進行了長達半年的影視專業訓練。但茱迪曾被聘參演好萊塢光頭紅星尤伯連納的名片《國王與我》,她在片中飾演國王的一位妃子。此後不久,她便息影嫁人,一心一意在家相夫教子,過著美滿的生活。整個50年代,“香港小姐”選舉僅舉辦過3次。這樣斷斷續續地一直到了1973年,情況開始逐漸穩定下來,由香港無線廣播電視公司承辦,每年推出一屆。

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花瓶型”(指光有外表而內裏空虛的人)的選美路線逐漸轉變為注重綜合素質,“美貌與智慧並重”成了“香港小姐”選舉的標準和口號。由於承辦單位的特殊性,“香港小姐”除了選舉代表香港的美麗大使外,還成為無線電視發掘優秀影視人才之源。無線電視通常會在眾參選佳麗中挑選有明星潛質的佳麗,然後簽約為旗下藝人。1973年後,市場化了的港姐選舉,既滿足了參賽者的願望,又符合承辦者的利益,是一種盈利高、風險低的“雙贏”活動。

“空姐”趙雅芝,19歲那年參加了複辦後的首屆港姐選舉,獲第四名,隨後簽約無線。1980年電視劇《上海灘》中馮程程一角將她的事業推向巔峰,趙雅芝憑此劇一躍成為港台地區人人熟知的影視明星。趙雅芝隨後又出演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劇集,直到現在仍然有劇集出台,不愧是影視圈的“常青樹”!1983年誕生了一位港姐史上堪稱“最成功的港姐”——張曼玉。張曼玉當年隻獲得了亞軍,其後加入演藝圈,贏得華人圈幾乎所有電影最佳女主角的獎項,連莊金馬、金像的影後桂冠,還是第一位在康城電影節奪得影後的中國人。張曼玉的成功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但卻後有來者。

自她以後的袁詠儀、郭靄明等,也都事業生活雙豐收。此外,1987年港姐冠軍楊寶玲獲得了5個選美頭銜,包括“環球小姐”第五名;1988年港姐冠軍李嘉欣被譽為“最美麗的港姐”;1989年港姐冠軍陳法蓉在世界華人圈也是小有名氣。

起於上世紀40年代,興盛於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小姐”選舉,已成為香港通俗娛樂文化的一個符號。從1987年開始到1991年是“香港小姐”選舉的巔峰時期,從那以後,“香港小姐”選舉日趨走向平穩期,沒有太多的驚喜,也沒有太多的失望。

經曆三十餘載,人們逐漸改變了對“香港小姐”選舉的態度,不再期望“香港小姐”能代表香港的形象,而更多地視之為民間消遣性的娛樂節目,這正好凸顯了香港這個國際商業都市的特征。芝麻開花節節高——中銀大廈的設計與建設關鍵詞關鍵時間1982—1990年關鍵人物貝聿銘關鍵事件設計、建設中銀大廈關鍵詞彙東方之珠的代表香港的地標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正處於經濟繁榮的“亞洲四小龍”時期。香港的金融機構一來有了充足的資金,二來現有的辦公建築不能滿足其日益增長的辦公需求,三來為了彰顯自己在香港的金融地位,紛紛投資興建摩天大樓。老牌英資銀行香港彙豐銀行是首先發起者。他們的宗旨是要“建造全世界最好的銀行”,為此他們開出了一項優厚而又極富挑戰性的條件:建築師擁有絕對自由的權利,不用考慮建設成本,但設計必須體現“高技能”的建築特性,還要顯示出彙豐銀行雄厚的經濟實力及英國高貴典雅的氣質。最後,彙豐銀行相中了英國高技派建築師諾曼·福斯特。相較之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啟動晚了些。彙豐銀行已如火如荼地建設之時,中銀大廈的設計才剛剛開始。恰逢20世紀80年代,中國與英國正在進行香港問題的談判,於是中銀大廈和彙豐大廈這場建築界的較量便被或多或少地蒙上了一層政治色彩。

在香港維多利亞港一側,有一棟被稱為香港地標、東方之珠的代表性建築,它就是節節高升的中銀大廈。設計中銀大廈的是著名的美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貝聿銘出生在中國的廣州,祖上是蘇州的望族,18歲時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攻讀建築設計。1979年貝聿銘為美國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設計的大樓,以新穎獨特而被公認為美國建築史上最佳作品之一。因其傑出的表現,1979年被美國建築界宣布為“貝聿銘年”,他最為經典的作品是法國羅浮宮擴建工程的金字塔。而應邀設計中銀大廈,除了可以又一次展示他驚人的才華外,還因為他與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有著深厚的個人情感。原來,貝聿銘的父親就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創始人之一、原任中銀香港分行的經理——貝祖詒。

貝聿銘自幼就經常在香港中銀玩耍,正是這份親切感令貝老選定中銀大廈為其收山之作。中銀大廈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國的一句古諺語:芝麻開花節節高。它坐落於香港的中環地帶,位於香港中西區花園道與金鍾道的交界處,地基麵積隻有8400平方米,四周被高架路束縛著。這樣的條件對設計師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考驗。大廈的外觀是一個多麵體,從任何一個方向去觀察它,形狀都不一樣。大廈底部剖麵是一個邊長52米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將正方形分為四個等邊三角形,大廈就隨著樓層的增高,每個三角形所延伸的三角柱體逐漸消失,25層消失一個三角柱體,38層又消失一個三角柱體,51層消失了第三個三角柱體,最後隻剩一個三角柱體延伸至第70層,一直推向天際。大廈隻有四角12層高的巨型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大廈至塔頂的牆體內外,用一係列混凝土和鋼筋焊接成三角形,斜撐起整個樓體。這種節節升高的形狀,就如貝聿銘自己所說的,就像有著強壯外牆、堅韌圓管的竹子。大廈不僅因為這樣的設計而節約了1/3的鋼材,還可以有效地防止台風的襲擊。大廈的外牆鑲嵌著銀色的反光玻璃,凸顯出大廈多麵體的特色,白天與藍天白雲相映,夜晚則猶如一顆璀璨奪目的鑽石。它流光溢彩,反射著周圍城市熱鬧繁華的景象,華麗非凡。

底座則用深淺不一的灰色花崗岩飾麵,這樣既不與塔樓鋁和玻璃的幕牆衝突,也有利於周圍環境的綠化設計,一舉兩得。由於中國人比較傳統,盡管封建迷信破除已久,但對於風水一說人們還是篤信有加的。原本大廈的設計中,有一股泉水,自大廈的後門流入,從前門流出,貝聿銘如此設計是想為大廈增添一絲流動感,讓流動的水與不動的牆相映成趣。但在中國風水學中,水為財,水源即財源,讓水流走了意味著會讓財流走。銀行本為蓄財的機構,中銀大廈作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總部,怎麼能散財呢?於是貝聿銘修改了設計,將水在一個大池中蓄起來,並在池中養金魚(即蓄養金錢,也是一個好彩頭),按風水說,這樣就把財蓄住了。此外,大廈設計好後,香港人認為它是不吉之物,因為其尖削的外形,像一把三棱形的刀。刀乃殺生之器,此為一凶;刀會切去陰陽之間微妙的平衡,而大廈的多麵體結構造成其多邊多角的形狀,會殃及所有尖角對應的鄰居,此為二凶。

因此,大廈剛建造時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對,經過中銀香港分行和貝聿銘多次向港英政府據理力爭、反複交涉後,中銀大廈終於在1982年開始規劃建設,並於1990年建成並交付使用。中銀大廈像貝聿銘的許多作品一樣,將幾何造型與形象力相結合,從任何一個角度去觀看都令人賞心悅目。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點: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他往往在設計中既保留著傳統的建築符號,又巧妙地使用現代的建築材料和技術,以構思嚴密、設計精心、手法完全而著稱於世。”誠然,綜觀中銀大廈,它使用的是最為簡單、傳統的幾何造型,沒有絲毫花哨的設計。但是,就是如此簡單的造型卻蘊含了複雜的工程力學,既達到抗風的目的,又節約了材料,還擴大了室內空間。外部相同的玻璃裝飾,卻隨著周圍環境和觀察角度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可以說是簡約而不簡單,用最平常的材料勾畫出最不平常的風景。

此外,玻璃幕牆還有效地利用了自然光,增大了采光的程度,把光和空間有效地結合起來,產生變化多端的光影效果,“讓光線來做設計”,一直是貝聿銘由始至終貫徹的信念。大廈兩旁還參照了古樸典雅的中國園林設計,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築的精髓,富有中國山水畫的意境,顯示了其一直追求的依托傳統又超越傳統的設計風格。2001年的“9·11”事件給建築界帶來了巨大的震撼,紐約世貿中心的毀滅給眾高樓大廈的設計者敲響了警鍾,如何應對恐怖襲擊是現代高樓建築所麵臨的挑戰之一。雙子大樓沒能逃過一劫的原因是,大樓的建築主材料—鋼,經不起高溫的考驗。幾千加侖的汽油燃燒可瞬間放出1000攝氏度以上的熱量,鋼材在這種環境裏幾乎像黃油一樣,更不用說支撐整個建築的重量。紐約世貿的雙子大樓耗鋼19.2萬噸,當上層遭受撞擊後,鋼材在熊熊大火中軟化,承受不起樓層的重量從而造成內爆,最後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