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香港地處我國南部海疆,位於珠江口東側,域內群山相連,崗巒起伏,茂林滿布,三麵環海,是一天然良港。這裏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是中國的領土。

自漢代起,香港即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通道,是重要的水路交通樞紐。從19世紀中葉開始,這裏先後被割讓與租借給英國,淪為被殖民統治的地位。中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複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香港回歸祖國已10周年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港人的努力下,經濟強勁複蘇,社會繁榮穩定,香港的國際經濟、文化地位不斷提升,這充分顯示了“一國兩製”基本國策在香港的成功實踐,使我們對香港的前途更有信心。在此普天同慶之時,寫作並出版本書,能為紀念活動獻上一份薄禮,很有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希望本書能為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了解近現代香港曆史開辟一個小小的窗口。本書內容起自鴉片戰爭前夕,至1997年7月1日香港順利回歸祖國止,以63個典型事件為線索,把香港100餘年波瀾壯闊的社會發展曆史濃縮於一個個小故事中,以故事觀照政治、經濟、中外關係、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大眾娛樂、民風民俗、城市建設等各個方麵,從發展領略香港今日的繁榮。

本書條目基本按事件發生的順序安排,設有骨幹欄目和輔助欄目,從多角度揭示事件的本真。如“關鍵詞”列具關鍵時間、關鍵地點、關鍵人物、關鍵事件及關鍵詞彙。“背景掃描”緊緊圍繞主題,概述事件發生的背景,簡明扼要、直接入題。“脈絡縱橫”交代事件的前因後果,注意對亮點情節的精彩著墨。“曆史回響”列具事件在香港產生的社會影響、曆史後果或現實反映,並表明作者的基本評價。“一句話點評”,主要引用名人、政要、社會團體、新聞媒體或公眾對於事件的著名點評,以起畫龍點睛之效用。本書寫作簡明、通俗,敘述生動、流暢。為了增加觀賞性,還根據具體內容配有大量精美圖片。

本書主編為張曉輝,副主編為張永春,主要由暨南大學文學院教師及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的研究生分工編寫。撰寫人員有莫曉虹、張紹磊、張雲、趙莎、劉楠楠、蘇傳文、林廣榮、孫豔、李俊、劉紹軍等。圖片拍攝人員為葉明華和董豔玲。在寫作過程中,曾參考和吸收了國內外從事香港史研究的專家學者的科研成果,並於本書附錄列出了主要參考文獻目錄,在此謹致以衷心的感謝。對於因篇幅有限及工作疏漏而未列舉者,則深表歉意,並敬請見諒。此外,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成書時間較為倉促,書中內容及觀點難免有錯漏及不足,尚祈專家學者和讀者不吝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