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法精英
290
>>>
是‘高錕星’。我還會對她說, 就在那
刹那, 數不清的光纖, 正在傳遞著數不
盡的數位(bits), 把人類世界推進高速
資訊的新紀元。”
高錕1933年生於上海。小學時代
是在上海度過的。1948年, 他們舉家
遷往香港。高錕後來曾考入香港大
學, 而港大沒有電機工程這個專業,
於是他輾轉就讀於倫敦大學。畢業
後, 他加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
(ITT) 任工程師, 因表現出色被聘為
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員。同時攻讀倫敦
大學的博士學位, 1967年畢業。
1966年, 高錕提出了用玻璃代替
銅線的大膽設想: 利用玻璃清澈、透
明的性質, 使用光來傳送信號。對於
這個設想, 許多人都認為匪夷所思。
但高錕充分論證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
不過他為尋找那種“沒有雜質的玻璃”
也費盡周折。為此, 他去了許多玻璃
工廠, 到過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及日本、
德國, 跟人們討論玻璃的製法。那段
時間, 他遭到許多人的嘲笑, 說世界
上並不存在沒有雜質的玻璃。但高錕
的信心並沒有絲毫的動搖。後來他發
明了石英玻璃, 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根
光導纖維, 科學界為之震驚。
高錕的發明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發展, 這是他始料不及的。他
因此獲得了世界性聲譽, 被冠以“光纖之父” 的稱號。美國耶魯大學校長
在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的儀式上說: “你的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模式,
科法精英
291
百年香港名人快覽
為信息高速公路奠下基石。把光與玻璃結合後, 影像傳送、電話和電腦有
了極大的發展。”
高錕於1987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1996年退休。他在香港回歸祖
國那年, 成立了一家高科技顧問公司, 擔任香港電訊等多家公司的顧問。
目前他有多個職務, 其中一個是創新科技委員會成員, 專門為香港特區政
府如何發展高科技出謀獻策。他說: “香港給了我機會, 我要盡力報答
她。”
高錕的最大愛好是打網球和做陶瓷。他認為搞科研的人, 往往既辛苦,
又寂寞。當一個人靜靜地撫弄泥瓶, 享受泥坯在手中改變著形狀, 按自己
的審美眼光逐步走向完善、走向美, 那是“很有治療作用” 的一種享受。
高錕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電機工程係主任、美國國際電話及電報公司電
子顯微生產部門副總裁兼總工程師。他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
工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高錕教授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 就為中國光纖通訊科技的發展提供信息和
指導。1993年, 高錕被聘為港事顧問。
生活軼事
童年的高錕對化學最感興趣, 有一次, 在接受鳳凰衛視記者許戈輝的
采訪時, 高錕說, 小時候他曾經把一個化學藥片塞到泥巴裏, 做成一個小
炸藥式的東西, 然後就丟到街上去。同時高錕也提到, 這樣的試驗很危險。
除此之外, 他還曾經自己製造過滅火筒、焰火、煙花。後來他又迷上了無
線電, 小小年紀的他曾成功地裝了一部有五六個真空管的收音機。
情感世界
在太太黃美芸的心目中, 高錕是個不折不扣的老實人, 40多年前兩人
初次邂逅至今, 回憶年輕時的情景, 她都掩不住綻放出燦爛的笑容道:
292
>>>
“是他追求我的, 約我去看戲, 好特別的感覺啊!”
高錕與黃美芸邂逅在倫敦, 當年高錕是個20多歲的小夥子, 剛由香港
到英國留學, 而黃美芸是當地的華僑。黃美芸曾給高錕一個考驗———“我叫
他半年之內不要找我, 如果半年之內大家也很掛念對方, 那便是真的了。”
對此, 高錕偏偏接受不了。“他不肯答應說, 若是現在大家沒信心,
半年後也不會有信心。他嚷著不肯接受我給他的這個考驗。”
高錕夫婦育有一子一女,現在都在美國矽穀工作,夫婦二人每年都要到
美國探望他們。在子女麵前,科學家常急不可耐地脫下西裝係起圍裙,放下父
親以外的一切身份,替他們做一頓豐富的大餐。
生平大事
1933 年11 月4 日, 生於上海。
1948 年, 舉家遷往香港。
1957 年, 加入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 在英國標準電信研究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