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農村小學教研活動實施
(1)關於集體備課
【問卷數據引用】你參與的集體備課的方式是:先集體討論疑難及對
策,再獨立備課占39.8%;統一形成集體備課方案後,再結合實際進行個
性化處理占32.7%;分配任務,各管一段占8.9%;先集體討論再各管一段
占4.6%;沒有開展集體備課占14.0%。
上述數據表明,集體備課在多數學校得到廣泛開展,大部分學校做到
了集體智慧與教學個性相結合。但在查閱資料和與教師座談中我們發現,
集體備課中存在以下弊端。
①部分學校放鬆了集體備課的組織管理,簡化了集體備課程序,著眼
點放在如何減輕教師負擔上,把集體備課異化為分工備課,忽視了集體備
課的根本屬性——集體討論,破疑解惑,優化設計。
②集體備課準備不足。一是過分強調主備課人員的責任,忽視了其他
人員的參與,非主備課人員缺少壓力,不能真正提出問題,難以有效提出
建設性意見。二是缺少對典型課例的選擇,重量不重質。教師無時間和精
綿陽市教育科研年度報告(2011)
力全程參與所有教學內容的集體備課。三是沒有引進上一年級富有經驗教
師的機製化參與。
③集體備課後的個性改造落實不夠。
(2)關於公開課聽課評課活動
【問卷數據引用】①聽課前一定要先熟悉有關內容占44.7%,而聽課
前不準備,當好聽眾即可占55.3%。②認為教研活動評議膚淺占42.2%,
認為研討時話題比較分散占38.3%,認為研討時空話套話較多占19.5%。
③22.1%的教師聽課筆記中一般都不會寫評析,32.7%的教師聽課中不太
關注學生的表現,42.5%的教師聽課中很少針對現象尋找理論依據;隻有
62.5%的教師在聽課過程中常常和自己教學相比較。④評課時能進行理論
升華和科學總結占59.4%,主要憑傳統經驗思考評議教學占40.6%;能夠輕
鬆而坦然地與同事討論問題占80.3%,討論問題時有較多的顧忌占19.7%。
⑤寫聽課筆記,教師的習慣做法是:重點記錄好教學過程占38.0%,重點
記錄課堂特色和失誤占39.5%,重點記錄某環節的感受和評價占20.0%,
重點記錄課堂提問占2.5%。⑥在集體教研活動中,覺得自己經常或擅長做
的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占38.3%,梳理出供討論時要提出的主要問題
占37.1%,聽別人發表意見占14.4%,表達自己的經驗不足占6.5%,積極
質疑占3.7%。⑦參與評課活動時,進行評課的主要依據是:評價的指標體
係占29.1%,課的主要特點占36.3%,教研主題占13.0%,常規教學要求占
11.6%,課改理論占9.4%,隨意說說占0.6%。
分析上述數據及綜合教研資料評查、平常教研活動中教師參與情況的
表現可以看出,農村小學教研低效的問題在參與教研活動的過程中,主要
表現在以下四方麵。
①主動參與意識不強。除主講教師、主評人員外,不少教師在教研活
動中常常置身事外,或把自己置於旁觀者、評判者的地位,主動參與課堂
的意識不足。因而不少人不習慣帶上教材去聽課,課前並不熟悉教學內容
第二部分 教研報告
(有時能在課堂上瀏覽一下課本),當然也就難以準確把握教者的目標定
位和教材處理,因而評價難以深入。
②不熟悉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不能體現課程改革要求。不少教師
的學生主體意識還沒有真正得到確立,不習慣從學生認知水平、特點,學
生課堂表現中探究教學設計、評價教學效果,仍習慣於從教學內容把握處
理、教師基本功和主導作用的發揮這些傳統視角分析評價課堂。
③記錄和評價重表象,重傳統經驗。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教學問
題有感性認識,不善於從實踐中發掘提煉問題,難以理論升華和科學總
結,難以找到問題的根源,思考缺乏深度,對自覺、主動改善自身教學行
為影響有限。
④評判仍以教學常規為主要話題。大多數學校對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不明確,不清楚學校對課堂教學的主張或要抓的重點;不少活動沒有明確
的主題,組織者和教師並不清楚教研中想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因而話題分
散,缺乏著力點、突破點。
(3)關於教學反思與行為跟進
【問卷數據引用】①關於對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最有力的教研方式,
教師問卷選項依次是:課堂展示,再同伴評議,再獨立研究占38.5%;課
堂展示,再同伴評議,再課堂展示占31.3%;先同伴研討,再課堂展示占
18.5%;課堂展示,再同伴評議占11.7%。②關於寫課後反思的最主要障礙
(多選),41.2%的教師表示缺少寫作方法與習慣;27.1%的教師表示工作
量太大,沒有時間;25.1%的教師表示形式主義,實際意義不大;8.3%的
教師表示沒有那麼多需要反思的話題。③關於整理聽課筆記,12.1%的教
師表示聽課結束,任務完成,不會去整理聽課筆記。④關於參加教研活動
後具體的行為跟進,34.2%的教師表示及時主動與自己實踐聯係,學習運
用;34.2%的教師表示有時能聯係實際,學習運用;18.2%的教師表示敬佩
別人,卻很少能結合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13.4%的教師表示帶著耳朵來
綿陽市教育科研年度報告(2011)
聽就是,習慣難改了。⑤關於學校促進教師行為跟進(多選):44.3%的
學校管理者表示參加教研後要上彙報課,看變化;39.3%的學校管理者表
示查教師相關的教學反思,46.4%的學校管理者表示教研會上要提出一些
硬性要求,24.3%的學校管理者表示教研後告一段落,沒有跟進措施。
分析上述數據及綜合資料評查情況,可以看出教學反思存在形式主義
傾向,教研行為跟進乏力。
①為反思而反思。教學反思雖然不拘形式,靈活多樣,但不少教學反
思千篇一律,或是自我檢討式的套話,成為加重教師負擔的一個形式主義
的東西。
②缺少反思方法與習慣,理論功底不夠紮實。很少進行理性的概括、
提升,難以對規律性東西進行挖掘與提煉。教師主動反思的意識較差,教
學任務完成後,即使有某些想法、某些教學事件引起興奮,也僅僅停留在
腦中一閃念,或是作為一個閑談話題與同事樂一樂或訴訴苦,一般無暇剖
析這些教學事件,更難以形成總結性材料。
③學校對教研考核評價方式壓縮了反思渠道。表現在重書麵呈現而不
重交流評議,使教師不能真正自由碰撞思想火花、表達教學偶感;重數量
要求而不重反思品質,重任務布置而不重經驗推介,難以維持教師的反思
熱情。
④教研後的行為跟進是促進教師成長進步的關鍵環節,但恰恰是教研
鏈條的一個薄弱環節。一是學校領導在督促落實上做得不夠,口頭要求
多,評查考核難到位。二是跟進點不夠明確,缺乏有力的引領,向哪裏跟
進比較含糊,讓教師無所適從。三是教師存在惰性習慣,沒有趁熱打鐵,
及時遷移運用,漸漸淡忘。
第二部分 教研報告
三、對提高農村小學教研工作實效性的思考與實踐
影響農村小學教研工作實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麵的,要消弭這些影響需
要調動多種力量,有些是我們可以辦到的,有些則需要經過長期不懈的努
力。概括上述各種因素,可以看出造成農村小學教研工作實效性差的主要
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缺乏有力的示範引領,二是教師參與教研工作
的主動性不足。如何解決這兩個主要問題呢?
1.調動多種力量,強化示範引領
【問卷數據引用】①57.1%的學校分管領導認為引進指導力量是提高
校本教研實效性最迫切需要做好的事。②83%的教師認為學校外部信息是
促進自己業務進步的重要因素(其中網絡信息占32.9%,教學觀摩、評比
占30.0%,教學書刊占21.7%)。③55.3%的教師認為指導教師最有實效的
方式是與教師一起備課、聽課、評課,再上課改進。④關於“同課異構”
活動,85.7%的學校分管領導認為利於在比較中發現問題,引發多角度思
考。⑤關於校際間聯合教研,82.1%的教師認為能解決薄弱學校骨幹教師
不足的問題,引領示範作用更明顯,持歡迎態度。⑥教師認為實效性最強
的校本教研方式依次是(多選):依托研究課的專題研討占43.7%,集體
備課占21.3%,質量分析與應試研究占20.3%,相互聽評課占9.7%,針對性
的理論學習占7.2%。⑦教師最樂意參與的教研方式依次是(多選):以問
題為中心的集體研討會診占33.7%,針對某一課例的案例反思占27.3%,觀
摩名師名家課堂教學占24.0%,校內相互聽課評課占7.9%,承擔公開課教
學占6.2%,教學專題講座占2.7%。
分析上述數據,反映了教師們解決現實問題的強烈願望,迫切希望得
到示範引領。與教師們的座談中我們得知,他們不是不願意相互聽課,而
是不願意聽那種老一套、低水平重複的課;他們不是不想學習先進理論,
而是不想聽那些遠離課堂、難以觸摸,聽後仍舊雲裏霧裏、無從下手的講
綿陽市教育科研年度報告(2011)
座。對農村教師而言,榜樣要實實在在,問題也要實實在在,能看得見、
學得會、易遷移,對工作有實際幫助的東西才是他們歡迎的。對此,我們
做了以下思考和實踐。
(1)開展示範小學“同上一堂課”活動,發揮教研部門、示範小學
的引領、輻射作用。
【活動案例1】
居高聲自遠 磨礪劍出鋒
——鹽亭縣第二屆市級示範小學“同上一堂課”教學研討活動紀實
2009年11月20日,由鹽亭縣教師進修學校、縣教研室主辦,鹽亭縣玉
龍小學承辦的市級示範小學“同上一堂課”教學研討活動順利舉行,獲得
圓滿成功。來自全縣9所市級示範小學、3所窗口學校和玉龍學區非示範小
學的校長及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教師代表150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本次活動秉承“同上一堂課”活動傳統,針對教學實踐中的熱點、難
點問題,同題異構,展開多視角、多維度的深度探討,尋求如何提高課堂
教學效益。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針對性強。“同上一堂課”活動專題鮮明,前後銜接,呈係列展
開。本次活動根據我縣課堂教學實際,確定了三個專題。語文:“激發學
生習作興趣,搞好讀寫結合”。數學:“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英
語:“如何處理好聽說讀寫語言技能之間的關係”。活動圍繞教學專題,
針對同一教學內容,開展課堂教學獻課、議課、經驗交流、專題講座活
動。
二是注重實際,麵向課堂。注重突出教學的薄弱環節,如作文教學突
出作文評講,數學突出學生思維能力訓練。8位教師分別執教了六年級習
作《我的自傳》(包括作文指導與作文評講兩個環節)、五年級數學《三
角形的麵積》、四年級英語Lesson H;執教者同題異構,以不同方式、
第二部分 教研報告6
風格展示課堂教學,反映課改實際,為教學研討提供了“用來解剖的麻
雀”,為參會教師提供了多角度觀察、比較中鑒析課堂教學的窗口。
三是強化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互動研討是活動的主要環節。有互動評
議:因為“同上一堂課”,參與活動的教師身份和心態都發生了一些變
化,大家交替觀摩,互動評議,對教材解讀更明,對效果體驗更強,對問
題反思更深,大家深探細究,場麵熱烈。也有經驗交流:12位教師開展了
大量的調查研究,精心準備,進行專題發言。材料既反映了教師個體對課
改的探索曆程,也總結了各校對相關專題研究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趙春紅
展示了文同小學在作文教學改革中的大量鮮活素材,引人注目。研討活動
的高潮是教研員的專題講座。楊誌勇老師講了《激趣、求真、悟法、煉
形——習作教學的思考》;何勝文老師講了《加強空間與圖形教學,落實
空間觀念》;黃全芬老師講了《處理好小學階段聽、說、讀、寫語言技能
之間的關係》。講座既有對現階段教學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的分析,又
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既有對課堂教學的深入剖析,又解答了現場老師
們所關注的疑點、難點問題。講座受到參會教師的熱烈歡迎。
四是要求各學區教體辦要組織實施好區域內的“同上一堂課”活動,
帶動區域內學校教師大麵積參與觀摩與研討。參與本次活動的骨幹教師要
將會議精神帶回各自學校,上好示範課,做好專題研討,充分發揮示範校
的示範、引領、輻射作用,帶動區域內學校教學研究的深入開展。
案例剖析:
①確立專題,有的放矢。
一是專題要明。要善於從常態課堂中去發現和提煉:教師關注什麼,
欠缺什麼?學生需要什麼?時代呼喚什麼?學校凸顯什麼?圍繞這些問題
進行梳理,在它們的結合點上下工夫,然後整合成具有生發性的問題。
二是專題要專。問題很多,但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堅持有所為有所
不為,集中主要問題,有計劃地對存在的問題各個擊破,力求一次活動,
綿陽市教育科研年度報告(2011)
就有一次突破,一分收獲。
三是要防止跑題。示範課例必須有鮮明的針對性:提前進行聽課指
導,要求聽課教師根據專題選擇好聽課重點,有針對性地對某些環節、現
象進行深入觀察和思考;對評課方向要進行適時調控,防止天馬行空,不
著邊際。
②依托課例,對症下藥。
農村教師不喜歡高深的理論,不喜歡空洞的說教,容易接受看得見、
摸得著的課例觀念。示範課例是同行品頭評足、學習模仿的對象,承載著
太多的東西。一是要解惑。教師們渴望能從中索取自己想要的答案,帶著
問題來,帶著方案走。二是要啟思。將課改理念外顯為具體的教學行為,
使學習者產生“原來如此”的頓悟,引發思路朝深度和廣度擴展,進而產
生“多米諾牌效應”。三是要給學習者以藝術的享受。讓學習者在課中領
悟那富有創造性的生動實踐,感受那充滿生機活力、自然和諧的課堂氛
圍。四是示範課例要精心打造。
③互動探究,合作共贏。
圍繞專題的評課活動是研討活動得以拓展、深化的關鍵環節。主持人
是評議活動的靈魂人物,應該高屋建瓴,充分準備,從而駕馭全局,做到
善於調控方向,確保活動不遊離主題;善於拋磚引玉,激發思維發散,避
免評議就事論事;善於穿針引線,及時梳理有關信息,聚集相關資源,讓
鬆散的現象建立聯係;善於畫龍點睛,從個性中提煉共性,從平凡中捕捉
特點,從現象中揭示本質。隻有在務實而厚重的評議環境中,教師們才會
有所領悟,有所積澱,有所成長。
(2)結對子,以強帶弱,有序開展示範小學對薄弱學校的幫扶帶動
作用。
第二部分 教研報告
【活動案例2】
校際結對教研——雙贏的選擇
——雲溪小學積極開展校際聯合教研
為貫徹落實鹽亭縣教體局《關於加強校際結對幫扶的意見》精神,實
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充分發揮校際交流的積極作用,促進結對學校的
共同發展,我校本著“追求本真,注重磨礪”的工作宗旨,開展以“課堂
教學研討”為主的校際交流活動,成績顯著。總結其特點,有以下幾方
麵。
①結對學校領導十分重視校際交流活動,結合各自學校的實際,多次
商談、研討,簽訂了協議,擬訂了翔實的結對交流活動方案,並做到了每
次活動預先聯係、提前安排、精心組織、務實高效。
②實現了授課教師和聽課教師的雙贏,提高了教學研討課的“含金
量”。活動采取分組聽課、評課、探討交流、大會發言的形式進行。我們
呈現的雖是平實的課堂教學,但新的課程教學理念,科學的教法、學法卻
體現得淋漓盡致。這種原生態的、具有新理念的、基層教師易學易操作的
課,受到了聽課教師們的高度評價。同時,也讓我們派去上課的教師深有
感觸:這樣的活動創造了磨煉自己的機會,從課前的準備、課上的隨機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