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篇10(1 / 3)

文化名人篇10

柳宗元《溪居》賞析

馮博洋

原文:

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賞析:

這首詩是柳宗元被貶官永州,居處冉溪之畔時的作品。全詩寫詩人謫居佳境,苟得自由,獨往獨來,偷安自幸。《溪居》是閑與悶的吟詠。《溪居》之“溪”,即為冉溪,詩人在零陵西南遊覽時,發現了曾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愛其風景秀麗,便遷居此地,並改名為愚溪,並作有著名的《愚溪詩序》,以示其愚人之誌。初讀《溪居》,仿佛感受到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但細細品味之下,一種“強歡強樂”之感便油然而生。

清人沈德潛曾說:“愚溪諸詠,處連蹇困厄之境,發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間言外,時或遇之。”的確,這對詩人所作《溪居》的內在情懷也是很準確的概括。但讀《溪居》,我們又從中讀出了一種“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無奈。也許這隻是自我的一種感受,但從詩句中分明真切地感受到了詩人這種潛在的情懷。

是謂憂從何來?古代知識分子讀書的最高理想就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雖也有陶潛之類的追求世外之居者,但這畢竟不是曆史的主流。詩人曾任禮部員外郎,也算是身居高位,現卻遭貶遷居此南夷之地,這種心境非外人所能道也。詩人開篇以“久為簪組累,幸此南夷謫”來自慰,仿佛這種貶居生活正合他意,但末句以“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抒情,則完全表露出對貶居生活的無奈。是的,古來多有貶謫之士,從屈原的流放、賈誼的遷謫,到李白仕途的坎坷等等,都對貶居心情有過眾多的描述。而詩人所貶之地“永州”,為舊時楚地,固末句“長歌楚天碧”更有一種意味深長的蘊意,詩人自覺在冥冥之中與屈原感同身受,對自己的貶居生活的無奈又找到一個依托。

但“不知我者,又謂我何求”,傍溪而居,閑依農圃,鋤地種菜,曉耕夜遊,這種生活不正是古時文雅之士心中的桃源之境嗎?雖然“來往不逢人”,但“偶似山林客”,這何曾又不是一種幸福呢?是的,古代文人往往內心中都有這種矛盾,身在仕途,而向往山林之境,身在山林之中,卻又追昔往日高官之時。詩人處於此種境地,內心的矛盾實在難免,雖時時強作歡樂,以娛貶居生活,但麵對這“來往不逢人”的日子,而回想往日“談笑有鴻儒”的歲月,心中必有無限感慨。

但願詩人能悠然地享受這溪居生活,無須無奈感歎自己的孤獨,世間自有知音在。

點評與拓展:

馮博洋的鑒賞沒有按大家通常的方式進行,它更似一篇詩歌的讀後感,適合在一個明媚的午後,在樹蔭下,沏一壺茶,在茶香中淺吟。

韓愈《題榴花》賞析

李霽月

原文:

五月榴花照眼明,

枝間時見子初成。

可憐此地無車馬,

顛倒蒼苔落絳英。

賞析:

作者通過描寫美麗的石榴花無人欣賞的感慨,表達了自身仕途不得誌、懷才不遇的落寞心情。

關於《題榴花》的作者目前存在爭議:有人認為是韓愈,但也有許多資料顯示作者是朱熹。不過《全唐詩》與《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皆作韓愈。這首詩表麵上是說榴花開了卻無人欣賞,實則是暗喻作者自己像榴花一樣,空有一身才華卻無人欣賞,得不到重用。再看朱熹和韓愈,有此遭遇者應該隻能說是韓愈,朱熹畢生致力於理學,基本不問政事,而韓愈早在《馬說》中就已經表達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因此作者是韓愈而非朱熹。

點評與拓展:

詠物,是詩歌常見的題材。從駱賓王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開始,我們就在接觸詠物詩。比如我們學過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隻留清氣滿乾坤。”王安石的《梅花》:“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於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鄭板橋的《題竹石畫》:“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些都是有名的詠物言誌的古詩。

杜甫《佳人》賞析

宋彬

原文: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賞析:

有位舉世無雙的美人,隱居在空曠的山穀中。她說自己曾是高門府第的女子,如今卻飄零淪落到與草木相依。過去關中一帶遭遇戰亂,家中兄弟全被亂軍殺害。官居高位又有什麼用?自己兄弟的屍骨都無法收埋。世俗素來厭惡衰敗的人家,萬事就像隨風而轉的燭火。丈夫是個輕薄子弟,拋棄了我又娶了個美麗如玉的新人。合歡花尚且知道朝開夜合,鴛鴦成雙成對從不獨宿。丈夫隻看見新人歡笑,哪裏聽得到舊人哭泣?泉水在山裏是清澈的,出了山就渾濁了。好讓侍女典賣珠寶維持生計,牽把青蘿修補茅屋。摘下來的花不願插在頭上,喜歡采折滿把的柏枝。天氣寒冷,她的衣衫分外單薄,黃昏時分,獨自倚在修長的竹子上。

點評與拓展:

一次演講,一次朗誦,一次報告,不管內容多麼豐富,如果從頭到尾都用同一種語氣進行,那它肯定會讓人覺得遺憾。我們要用不同的語氣表達出不同的情感,比如我用氣滿聲高來表現喜悅,用氣緩聲沉表現悲傷,用氣平聲柔來表現讚美,用氣短聲促來表現焦急,用氣粗聲重來表現狠毒,用氣足聲硬來表現憤恨。隻要同學們平時好好體會,一定還可以總結出更多種使用“語氣”的方法,把演講、朗誦、報告做得更加有感情。

陸遊《梅花絕句(其一)》賞析

李桂莉

原文:

聞道梅花坼曉風,

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花一放翁。

賞析:

詩人以78歲的高齡,麵對樹樹姿態各異的梅山花海,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以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遊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簷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遊常以梅花自比,如今麵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麵,此句表麵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引人入勝的意境。

點評與拓展:

李桂莉同學,上台表現大方,如果能做到聲音洪亮則更好。要讓同學聽清自己的講述內容,除了自己準備充分以外,足夠大的音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李白《將進酒》賞析

李政隆

原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鍾鼓饌玉何足貴,但願長醉不複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賞析:

這首詩意在表達人壽幾何,及時行樂,聖者寂寞,飲者留名的虛無、消沉的思想。詩的開頭六句,寫人生壽命如黃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複返,如此,應及時行樂,莫負光陰。“天生”十六句,寫人生富貴不能長保,因而“千金散盡”“且為樂”。同時指出“自古聖賢皆寂寞”,隻有“飲者”留名千古,並以陳王曹植為例,抒發了詩人內心的不平。“主人”六句至結局,寫詩人酒興大作,“五花馬”“千金裘”都不足惜,隻圖一醉方休,表達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詩人自信為人的自我價值,也流露出詩人懷才不遇和渴望入世的積極思想感情。詩深沉渾厚,氣象不凡。情極悲憤狂放,語極豪縱沉著,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詩句長短不一,參差錯綜;節奏快慢多變,一瀉千裏。

點評與拓展:

這首詩可以采取選點賞析的方式,如欣賞詩中的比興、詩中李白的豪放。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

鄧雨田

原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賞析:

本詞通過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借對古代戰場的憑吊和對風流人物才略、氣度、功業的追念,曲折地表達了詞人懷才不遇、功業未就、老大未成的憂憤心情。

上闋以描寫赤壁風起浪湧的自然風景為主,意境開闊博大,感慨隱約深沉。既然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如此,那麼一己之榮辱窮達又何足悲歎!人類既如此殊途而同歸,那麼汲汲於一時功名,不免過於迂腐了。接下兩句切入懷古主題,專說三國赤壁之事。“亂石”以下五句是寫江水騰湧的壯觀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動詞用得形象生動。“江山如畫”是寫景的總括之句,“一時多少豪傑”則又由景物過渡到人事。

蘇軾重點要寫的是“三國周郎”,故下闋便從周郎出發。開頭五句寫赤壁戰爭。與周瑜的談笑論戰相似,作者描寫這麼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也是舉重若輕,閑筆紛出。蘇軾在這裏極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其本身感情是複雜的。“故國”兩句詞人便由周郎轉到自己。周瑜破曹之時年方34歲,而蘇軾寫作此詞時已年47歲。蘇軾從周瑜的年輕有為,聯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應笑我”之句,語似輕淡,意卻沉鬱。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悲哀後,便想到當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這樣一比,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所以蘇軾在與周瑜作了一番比較後發現,雖然自己的政治功業無法與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發展規律和普遍命運上看,雙方其實也沒有什麼大的差別。有了這樣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結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

點評與拓展:

我們以前學過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大家還記得其寫作背景嗎?這首《念奴嬌》也是蘇軾貶官黃州後的作品。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政治風浪,幾上幾下。43歲(元豐二年)時因所謂的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閑職,因此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遊曆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的思想情緒和懷才不遇的感傷,但由於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曆史風雲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係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