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吸煙的預防
引言
每一個香煙盒子上麵都赫然閃爍著“吸煙有害健康”六個大字,然而人們似乎習慣於視而不見。有一個溫水煮青蛙的故事:一隻青蛙在一個鐵鍋裏悠然地遊泳,水溫正合適。鍋的下麵,熊熊烈火正在燃燒,水溫一點兒一點兒地升高,速度非常緩慢,所以青蛙渾然不知。當青蛙猛地發現水好燙啊,想要逃離的時候,它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跳出鐵鍋了。同理,吸煙也是一個蠶食生命和健康的過程,極其緩慢,令人毫無覺察。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人們才鬆懈了對它的警惕。等到多年以後的某一天人們猛地驚覺不對勁,健康卻早已在病魔的魔掌之中無法脫身了。此時,吸煙者往往已到中年,或者老年。《黃帝內經》上記載有“上醫治未病”。要想杜絕或減小吸煙的危害,重在預防。大多數吸煙者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吸煙的,所謂“防微杜漸”“欲流之遠者,必浚(疏通)其泉源”,所以吸煙的預防自然而然應該從青少年抓起。
近年來,煙民人數的不斷增加和明顯的吸煙低齡化趨勢令不少有識之士憂心忡忡。青少年吸煙的問題已經不容忽視。我們從以下的一係列事件中可略見一斑:2008年,WHO倡導的世界無煙日把“青少年遠離煙草”立為主題;美國“健康2010年”規劃的國家目標之一是將中學生近期吸煙率控製在16%以下;WHO《煙草控製框架公約》在中國生效後,我國每年均發布控製吸煙報告,2008年中國報告的主題是——禁止煙草廣告促銷,確保無煙青春年華……
一、吸煙的一級預防概念
什麼是“一級預防”呢?從字麵上來說,“一級”就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意思,“預防”就是事先防備。打個比方,在一個人還沒有生病的時候,就防止他接觸致病菌,增強體質,預防生病——這就是一級預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於吸煙的一級預防,就是對不吸煙的個人或人群所采取的一些預防措施,防止他們吸煙。通過上麵的討論,一級預防首要目標是保證兒童和青少年不吸煙,至少延遲青少年開始吸煙的年齡。
煙草中有一種重要成分叫尼古丁。尼古丁就像大樹根一樣,人好比泥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樹根深深地、又穩又狠地紮根於泥土的情景,像不像一隻猛禽攫住一隻可憐的小兔子呢?尼古丁具有極強的依賴性,一旦吸煙成癮,它就會如蛆附於骨,很難擺脫。既然如此,何不在沒有染上煙癮之前就杜絕吸煙呢?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穩定,即一個人年齡越大,想要改變自己的行為就越困難:20歲不吸煙的人很可能以後都不會吸煙;反之,20歲前開始吸煙的青少年成為終身吸煙者的可能性極大。推而廣之,開始吸煙的年齡越早,成為終身吸煙者的可能性越大,戒煙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此不難看出,解決戒煙問題的關鍵,在於解決青少年吸煙的問題!
二、青少年吸煙的流行病學特點
我國現有13~18歲青少年1.3億,這個數字是個什麼概念呢?如果這麼多的人手牽手並排站著,可以繞地球赤道兩圈多呢!在這個龐大的集體裏麵,據專家估算,現有吸煙者約1500萬,嚐試吸煙者不下4000萬。嚐試吸煙的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每三人中就有一人嚐試過吸煙。更令人憂心忡忡的是,我國青少年的嚐試吸煙率和現在吸煙率正逐年上升。正如一個處於靜態的腫瘤並不十分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些迅猛生長的、擴散的腫瘤。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嚐試吸煙率(曾經嚐試過吸煙,即使隻吸過一兩口的發生率)為32.4%,其中男生顯著高於女生。男女生嚐試吸煙率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初中階段增長速度最快,到高一年級的時候男生嚐試吸煙率達到高峰。我們說了這麼多數據,嚐試吸煙這個指標有什麼現實指導意義呢?它是青少年從不吸煙轉變為吸煙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人有行動是因其有所想,一旦心裏麵產生了吸煙的念頭,就會直接影響甚至左右其行動,也就是說“心動就會產生行動”。有研究結果表明,接近一半的青少年嚐試吸煙後養成吸煙習慣並成癮。現在來看看另外一個指標,我國青少年現在吸煙率(指在過去30天,吸過完整一支煙的發生率)為11.5%,其中男生吸煙人數依然比女生多得多,高中生又比初中生要多。男生吸煙率隨年齡增長而迅速升高,在初三升高中階段增幅最大。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勢必影響我中華民族之生存與發展,“東亞病夫”的帽子也許有朝一日又戴在我們的頭上。我們要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此外,我國青少年開始吸煙的年齡越來越小。2005年調查結果顯示,在曾經吸過煙的男女生中,13歲前吸完過一整支煙的比例均超過了60%。與1998年的調查結果相比,這個比例整整增加了15%,可以說是日益嚴重。相比其他一些國家,我們國家的控煙工作做得還很不足。在控煙工作領先的發達國家,青少年嚐試吸煙率、現在吸煙率等相關指標均呈下降趨勢。如美國高中男生現在吸煙率從2001年的29.2%下降到2005年的22.9%。誰白誰黑,誰長誰短,通過對比,不辨自明。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應該向榜樣看齊,向榜樣學習。
三、吸煙對青少年的危害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幾千年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就懂得聲色犬馬害人匪淺的道理。現代人怎麼就不明白呢?“吸煙一口,掉入虎口”又豈是危言聳聽?首先,吸煙會造成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時期,各生理係統、器官都尚未成熟,抵抗力較成年人弱,身體更容易受到損害。其次,吸煙還會損害大腦,使思維遲鈍、記憶力減退。再者,吸煙行為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也有明顯不利的影響。具體地說,吸煙可能不但教會了青少年吸食誘發興奮的物品,還與厭學、逃學、飲酒、情緒鬱悶和性行為的發生等緊密相關。另外,上麵論及開始吸煙的年齡越早,成為終身吸煙者的可能性越大,戒煙的可能性越小。因此,對青少年吸煙的行為進行幹預在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減少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發生、預防青少年犯罪等方麵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四、影響青少年吸煙的因素
母雞不管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把石頭孵化成小雞,而雞蛋如果沒有合適的溫度等外部條件也不可能自動孵出小雞來。一件事物的產生必然受內因和外因雙重因素的影響。影響青少年吸煙的因素也不例外——無外乎青少年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其中外界因素的影響起了重要作用,包括學校、老師、同伴、家長的影響,煙草廣告、影視作品的誘惑,社會風氣(如社交中的遞煙、敬煙),煙草可得性等諸多因素。環境對人的影響自古以來就受到重視。《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等膾炙人口的名句,談的就是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
(一)家庭的影響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首先,家長的態度言行等對青少年的行為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往往父母吸煙的青少年更傾向於嚐試吸煙。其次,遺傳所致父母與子女相似的人格特質,也促進了青少年吸煙行為的產生,民間所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就是這麼個道理。研究結果表明,如果父母都吸煙,子女成為吸煙者的概率比父母都不吸煙的青少年高一倍。此外,家庭氛圍、父母對子女吸煙的約束(態度)與青少年吸煙也有一定的關係。良好的家庭氛圍,融洽的親子關係可能會減少青少年的吸煙行為,反之則可能會促進青少年的吸煙行為。例如,部分家長甚至主動給孩子香煙,這種讚成或是無所謂的態度勢必會促進青少年的吸煙行為。另外,研究發現青少年嚐試吸煙率與父母的文化程度也有關係。
(二)學校(包括教師)的影響
學校的環境、校風、校紀和控煙教育力度對學生吸煙行為有顯著影響。如果學校風氣很好,倡導無煙環境,許多學生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相對於反對學生吸煙的學校而言,對青少年吸煙持較寬容態度的學校,其學生的吸煙率明顯高於前者。另外,學校的控煙宣傳不到位,可能造成青少年對吸煙存在一些錯誤認知,從而導致吸煙行為的產生。
教師,尤其是那些在學校吸煙的教師,也是影響學生吸煙的因素之一,其影響力不亞於學生的父母。調查結果顯示,兩組學生,一組吸煙,另一組不吸煙。吸煙組的學生有66%曾經見過教師在學校中吸煙,而不吸煙組隻有42.2%。現有數據表明,男教師吸煙率高達48.4%,極有可能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
所以,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本身,都應本著“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的教書、育人理念,加強自身建設,減少對青少年吸煙行為的不良影響。
(三)同伴的影響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伴吸煙對青少年吸煙行為影響巨大。為什麼呢?因為同伴關係在青少年的心目中占據了較為重要的位置,而且由於叛逆心理的存在,同伴的影響甚至可能超越家庭的影響。眾多研究一致認為,一個青少年最好的朋友吸煙,或者其同齡的朋友中流行吸煙,那麼他吸煙的可能性就會非常大。當吸煙的同伴越多、吸煙程度越高時,青少年吸煙的可能性越大。調查發現,青少年吸的第一支煙40%是由同伴提供的,“和夥伴、同學一起吸煙”的青少年占青少年吸煙總人數的55%~65%。可見,同伴的影響非常大,那麼是否可以通過不吸煙的學生對吸煙學生進行現身教育呢?這是完全可行的。國外研究結果表明,不吸煙的青少年不僅可以幫助吸煙的青少年戒煙,而且還能減少其周圍同伴和自己吸煙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同伴對青少年吸煙行為有著顯著影響,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來開展青少年控煙幹預活動呢?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四)青少年自身因素
當人們遇到自己心儀的女子或邂逅心中的白馬王子,是會怦然心動的;作為有婦之夫或有夫之婦,忠貞的人也絕對會堅持心中的道德底線。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經得住誘惑。不管對外界的影響多麼不好,吸煙誘惑多麼大,最終從內心產生吸煙的念頭,並做出吸煙行為的人畢竟是吸煙者自己。也就是一開始說的,再努力的母雞也不可能把石頭孵化成小雞。所以,青少年自身的因素絕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