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引 言 晚明主情思潮

晚明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曆史大轉折時期,也是由古代文化精神向近代文化精神蛻變的過渡時期。明朝初期的嚴酷統治難以繼續,統治者對思想的控製有所放鬆。這一時期,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在社會上形成了不可阻擋的市民思潮,其以追求個性解放和高揚個體感性欲求為主要特色。與此相應,在思想領域出現了主情美學思潮,它以倡導個性自由和情感解放為思想特征。市民思潮和主情美學思潮都以自然人性論和趨新趨俗為共同特征。當時王學左派由開掘心主體的感性內容而引申出對個體感性存在的認識,南宗禪自性論由激揚色空無礙思維方式和狂禪行為方式而導引出對個體感性欲求的認可,由此生發和提升為與孔孟的道德理性和程朱的本體理性相對立的自然人性論和個性自由的觀念。產生於這一特定社會經濟基礎和文化契機的明清主情美學思潮,以詩學係統的詩歌抒情論和曲學係統的戲曲寫情論以及小說學係統的怨憤著書論為三大流脈,以徐渭的情真論、李贄的童心說、湯顯祖的至情論、張琦的情癡說、王驥德的詠情論、袁宏道的性靈論等為主要表現形態。這一主情美學思潮是以情本體論和泛情觀為根本標誌和思維高度的,將情感提升到本體論的高度,把緣情作為文藝的思維方式和本質特征而加以空前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