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節”字本義為竹節,引申為關節、節奏,再引申為時節、節令。

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歲時伏臘,周而複始,於是有計時性節日,如公曆的元旦、中國農曆的春節等等;原始祭奠活動,如期舉行,於是有宗教性節日,如西方的聖誕節、中國的中元節等等;農業生產,須不失其時,於是有生產性節日,如漢族的二十四節氣、高山族的豐收節等等;社群競技、聯歡活動,也定時開展,於是有娛樂性節日,如巴西的狂歡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等等。這些都是傳統節日。

節日使生活增添了光彩,節日使生活有了希望。節日是緊張的放鬆,節日是必然的自由,節日是辛勤的快樂。俗諺說“陰司盼月半,小孩盼過年”,唐詩雲“但將酩酊酬佳節”(杜牧)、“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有了節日,人們就有了盼頭。打工族不惜花去一年工資的三分之一,一定要擠進爆滿的車廂,匆匆趕回家過年,足見節日對普通人有何等強大的感召力。

“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應劭),節日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傳說,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風俗,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吉祥物。每一個傳統節日都凝聚著、承載著本民族的文化遺產,都記錄著本民族的生活習俗,凝聚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心理和信仰。節日又是文化交流的最好平台,中國人過洋節,外國人過中國節,可以增進友誼,加深相互的了解。至於傳統節日的名篇佳作,則是最好的德育美育教材,朗讀吟誦,不但可以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愛國之情、博愛之情也會油然而生。

本書的寫作,麵向農村朋友、麵向青少年、麵向外國友人,分《話說中國節日》《話說世界節日》兩冊,旨在介紹中西傳統佳節。本書以節名篇,每篇按七項欄目處理信息,分別為節日概要、節日檔案、節日傳說(包括節日來曆及相關傳說)、節日風俗(按時間順序敘述)、節日禁忌、節日物品以及節日詩文(具有紀實性和趣味性的詩歌和美文)。有關節日的佚聞趣事,則以鏈接方式,附於相關欄目之後,並有以年畫為主的相關美圖。故本書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工具性和觀賞性。

本書由四川大學教授周嘯天主編並統稿,撰稿人有曹薇、陳奇琦、董子茗、葛璐萌、羅玲、羅洪梅、倪素芳、舒三友、殷誌佳和張愛萱。

編者2009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