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說弘學

《成唯識論》凡十卷,印度護法等造,唐代玄奘譯。又稱《唯識論》、《淨唯識論》。收於《大正藏》第三十一冊。為《唯識三十頌》之注釋書,乃法相唯識宗之重要論典之一。公元450年頃,世親菩薩作《唯識三十頌》。至557年頃,以護法等之十大唯識論師,對《唯識三十頌》各作注釋十卷,共計百卷。乃至高宗慶顯四年(659),玄奘翻譯該論時,采弟子窺基之主張,以護法之觀點為主,糅譯諸師學說,集成此書。

一世親菩薩的佛學思想

關於本論頌之作者世親菩薩,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創始人之一。四至五世紀頃北印度犍陀邏國富婁沙富羅城人,乃國師婆羅門屍迦之第二子。與其兄無著菩薩初於薩婆多部(有部)出家,無著直入大乘,世親卻入經量部,立誌改善有部教義,遂入迦濕彌羅國,研究《大毗婆沙論》。四年歸國後,為眾講習《毗婆沙論》,並作《阿毗達磨俱舍論》。世親菩薩初抨擊大乘佛教,謂大乘非佛說。因為世親不信大乘是佛說,不但不予弘揚,而且不時加以破壞。其兄無著看到弟弟這樣,深恐他的將來墮落,特用方便來感化他,乃在所生國假托自己有病,派人要他回來見麵一次。世親菩薩應兄長之命,特地趕到無著菩薩的病榻前,問他究竟患有什麼病?無著菩薩坦率地告訴他說:“我身體上並沒有什麼病,隻是內心有著極大痛苦,不是為了別的緣故,而是為了你的誹謗大乘!”世親聽了兄長的話,已經有了深深的感情,再經無著菩薩的善為助發,終於改轉過來,決心回小向大,弘揚大乘佛法。傳說當世親菩薩省悟到誹謗大乘的非是,痛悔過去毀謗大乘經典的罪業。想到誹謗大乘,是用自己的舌頭,現在唯有割舌,始能懺悔其罪!無著看到弟弟這樣,就又開導他說:“你以舌謗大乘,割舌怎能除罪?唯有再利用舌,弘揚大乘佛法,始能補你之過,贖你之罪!要知大乘佛法,是究竟的真理,諸佛共所讚歎,現在你既體悟到這點,應當竭盡你的所能,讚揚大乘妙法,才是最合道理,斷舌怎可說是真的懺悔?”世親菩薩想了想,認為這是對的,乃下最大之決心,發最誠實之誓願,努力於大乘教理的流布,亦造五百部大乘論典,所以後世稱世親菩薩為“千部論主”,原因就在於此。

世親菩薩轉入大乘後的學術思想,是繼承無著菩薩的思想理論,傾其畢生的全部力量,放在瑜伽、唯識的弘揚上。因而,他的大乘著作,雖有五百部之多,但他的代表之作,就是《二十唯識》與《三十唯識》兩論,而且都很短小。不過依據於此,可以明顯的看出世親當時的思想,僅代表印度大乘一方麵的思想,就是關於賴耶緣起說的思想,並且以此破斥當時流行於迦濕彌羅的有部教義,同時亦是論破吠世史迦等外道的名著。

《二十唯識》與《三十唯識》兩部的立名,是以頌文的多少而定的。前者隻有二十頌,所以名《二十唯識論》;後者則有三十頌,所以名《三十唯識論》。著《二十唯識論》在前,不但有頌文,還著有解釋性的長行;造《三十唯識論》在後,因為是世親菩薩晚年的作品,沒有來得及造長行解釋,就以八十歲的高齡,往生於兜率內院。

在世親菩薩的著作中,可供研究唯識學的,當以《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大乘五蘊論》、《百法明門論》及《攝大乘論釋》等部。但世親的著述實可分為兩類:如《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等,是講述賴耶緣起的;至於《十地經論》及《佛性論》等,則是屬於真如緣起。從他主張諸法是有的思想來看,不得不承認世親菩薩有這兩大思想存在。同時,從另一方麵看,他還有關於淨土論的著述,如開顯淨土法門的《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就是。看來,這與唯識思想似乎毫無關係,所以有人對此存疑。筆者認為,世親菩薩初作《淨土論》,宣揚西方往生的思想,後來又再述說唯識思想的法門。如果筆者的認為是對的,那對《願生偈》的存疑就應該打消了。從世親菩薩所有的著述中去研究,覺得其中確實包含了大、小乘及三乘、一乘的多種論說,而其思想是極深湛而又極為廣泛的。唯識、淨土兩大思想係統,可以作為後世佛教教理中的思想代表,所以把這不大相類的兩大思想,看成同一是世親所有,是沒有什麼不可的,筆者的此看法是承襲漢藏教院前輩們的教導,相信佛教界和學術界亦會首肯這種說法的。

如再作大體分析,亦可這樣說:淨土往生的思想,是中印度的佛教思想,屬於大眾部係統;至於唯識所期願生兜率的思想,是北印度的佛教思想,屬於上座部的係統。世親菩薩是位偉大的思想家,乃將北印度的佛教思想與中印度的佛教思想,加以綜合統一,成為自己獨特的思想,所以淨土思想與唯識賴耶緣起的學說,在世親菩薩看來,是可並行而不相衝突的。如龍樹菩薩,為印度南北佛教的綜貫者,大小乘佛教的貫通者。世親菩薩步龍樹菩薩之法,除以唯識思想為晚年的思想主流外,同時有往生淨土的思想著述,並沒有什麼可以為怪的地方。不過《淨土論》與《十地經論》是同其一轍的,可於《華嚴經》中求其淵源。

淨土思想與唯識思想,雖說是上座部、大眾部各自之所屬的,但在地理上他們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彌勒與彌陀的兩種思想,自然是在中、北兩印度個別發生。可是,對這不得不稍有疑問之感!試想一想:世親的《淨土論》,是否可視為從北印度佛教的精髓《攝大乘論》所說十八圓滿脫化而來?所謂《攝大乘論》十八圓滿之說,所揭示的諸佛淨土,十八種類的清淨功德,必然是圓滿具足的。不久,該思想在《淨土論》中,被視為“三嚴二十九種莊嚴”的根據。因此世親的淨土思想,決不是中印度佛教所有的那種,而應視為是從北印度佛教所誘導起來的。所以世親具有唯識、淨土的兩大思想,實在沒有什麼可驚怪的!

二本論產生的經過

《唯識三十頌》是世親菩薩最後的傑作,沒有來得及造長行解釋,就往生兜率內院。由於三十頌的內容,所包含的義理非常豐富,沒有給予相當的解釋,單讀頌文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後來的學者對其作解的很多。據傳:初有十八家解釋頌文的意義,次有十六家解釋頌文的意義,但均不能表達頌文的真義,最後有護法、德慧、安慧、親勝、歡喜、淨月、火辨、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各各注釋十卷,總計合為百卷,是解釋得最為巧妙的,亦較能契合頌文本義。玄奘大師到印度求學,特從玄鑒居士修學及向戒賢論師學習。及從印度求法歸來,以護法的解釋為中心,將其餘的九釋,間或糅合其中,就成現在的十卷本《成唯識論》。此論,實可視為對印度唯識研究,達到高潮之際的結晶。

玄奘大師於顯慶四年(695),從事本論的編譯。最初的計劃,是要將十大論之十種注釋,統統都翻譯過來,並且以神昉為潤文,嘉尚為筆受,普光為檢勘,窺基為證義。此四人中,除了窺基大師是年輕新進,其餘三人都是資深學者,神昉更是最早參加玄奘譯場的大德之一,諳解大小乘經論,為時輩所推崇;普光在玄奘譯場擔任筆受二十五次,嘉尚也有三次。玄奘選中年輕的窺基和這三位大德一起作為編譯《成唯識論》的助手,已顯示出他對窺基的信任和重視。然而窺基參加這一重要譯事數日之後,卻向玄奘提出辭職。玄奘深感驚異,再三盤問原因,才知道窺基大師對玄奘的計劃有意見。他反對分別翻譯十家之言,要求將十家之論,擇旨糅譯為一部。他認為印度十大師論對《唯識三十頌》立論互有不同,如果不把他們的觀點集中起來反映於一書之中,中國學人便會覺得無所依稟;而人的時間精力都很有限,亦不可能一一探究各家殊義。因此,最好錯綜采取各家學說的精華,權衡論定,作為中國學者的準則。玄奘經過反複考慮,接受了窺基大師的主張,並且說服了神昉、普光、嘉尚三師,讓他們退出這項譯事,而讓窺基大師獨自做自己的助手,終於編譯出了如今見到的《成唯識論》,流傳於後世。

三本論的內容

本論因為是十釋糅合的編譯,所以論題《成唯識論》的安立,根本不是原有的論題,而是編譯者所附加的名稱,是可以仍舊視為是護法釋論的題號。其內容的主旨在《成唯識論述記》及《成唯識論樞要》等中,可以明白的看出。《樞要》卷上說:“護法所造之釋,多與本論立名不同,《二十唯識》釋名為導論,此論為釋論之稱,故論末雲此論名《三十唯識》,又雲此論三分成立唯識,故知唯識本論之名,今釋名成,成非本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