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被保留下來,而漢字就是最為重要的一種媒介工具,它承載著曆史和文化,記錄了社會的變遷,是曆史文化的一塊“活化石”。作為文明的始源地之一的中國,漢字是世界三大文字之一,是這三大文字中唯一“活著”的一種文字。
要讀懂文明和曆史並不難,我們可以借助各種方式,選擇各種途徑,但其中的一條捷徑就是借助漢字本身。我們可以引以為豪的漢字比起現今稱霸世界的字母文字而言,它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內涵”的“可讀性”。“人”何以為“人”,它所記錄的就是一個站立的人形,仿佛我們的祖先早就懂得了繪畫中的“速寫”,我們不得不讚歎我們的先祖的造字天分,至少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很直接地觸摸到先祖們所想所思,實現和遠古的人、事、物的直接地“對話”,這一點和我們每個人在開始認知事物的時候所持的角度是何其的一致。正如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所言:“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我們的漢字就是這麼產生的。對於事物的認識,我們的祖先用了最為直接的方式記錄了下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貫穿了漢字的整個發展長河。
漢字經曆了不同形體的演變,而這種演變的一脈相承性,使得我們今天的人能步入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曆史長廊,去穿越曆史、去體味其中的無窮奧妙,讓我們能借助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體推知我們今天的簡化漢字的由來發展,這就是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