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及韓國人的孝——從朝鮮時代繼承的傳統(1 / 3)

韓國及韓國人的孝——從朝鮮時代繼承的傳統

[韓]崔相翼

論韓國人的孝,理應從孝思想的本質出發,但對此已有很多充分的研究成果和論證,所以本文暫不論這一問題,而重點探討對韓國人而言的孝到底是什麼。

韓國人的孝,從思想上源於中國,但其實行成果並不亞於中國。

韓國人在潛意識當中身體力行孝,可以說由生至死活在孝當中。韓國人的這種“生活中的孝”或“孝中的生活”可以通過以下幾個論點得以論證。

一、韓國人對孝有本質性的遺傳因子

韓國人常說諸如“關門進來”等結構上有邏輯性矛盾的話,這句話其實是“進來後把門關上”的意思,但倒著說聽者也毫無反感。也就是說意思表達不明確的情況下也毫不影響相互之間的溝通。正如在紅綠燈啟動不正常的十字路口,車輛也可以自由交叉行駛的情況。“有味道(好吃)”也與“關門進來”一樣,世上沒有“沒有味道”的食品。

從這一點上可以說,與邏輯性語言相比,韓國語更接近於情感性語言。韓國人使用這種情感性語言的理由也很單純,是因為很多情況不需要邏輯性的表達。若沉默也當作是一種溝通的手段,那麼不過度的情況下,非邏輯性的情感表達會比邏輯性表達更有效果。

韓國人常用“我們洞裏”或“我們穀”來表達自己居住的地方。“我們洞裏”是漢字“洞裏”的變音。洞一般解釋為山穀,但語源上指河水交流的地方。洞由表示水的“氵”+“同”構成。“同”又由表示“蓋”意思的“冖”、“一”和“口”構成。“一”和“冖”在一起表示再蓋一次的意思。因此“同”的本義是“重疊嘴”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個人說的話由其他人反複重述的意思。出於這樣的意思,洞表示水流交叉合一的地方。“裏”是“田”+“土”,表示種田生活的土地。結果洞裏表示在水流交叉的廣闊的土地種田過日子的人們居住的地方。“穀”也是山穀的變音,“穀”的上部表示潺潺流淌的小溪;“口”表示從嘴裏吐出來的嘴行為之一“吐”的意思。也就是說“吐出細水之處”就是穀,是細水長流、開田種地居住的地方。無論如何,是“洞”還是“穀”都表示韓國的地形,這由山多地少的地形特征決定,人們常在山穀或溪水交合處集居生活。其中集姓村是韓國人典型的居住方式。到現在仍有很多這樣的集姓村。

在背山臨水的地形中生活的同一氏族之間無需邏輯地傳達自己的意思。早晨起床後,看到最年長的爺爺的臉,就知道爺爺要說什麼。隻聽見“孫子啊”一聲,孫子就隨“哎”的應答聲把洗漱水拿到爺爺跟前。因為不細說也可以通過彼此的感情交流傳達彼此的意思。

這種不必通過邏輯接近的生活形態,直接投射到韓國人言語習慣當中。這種一連的生活形態使韓國語的言語結構成為主語為中心的結構。

中國漢語是以謂語為中心的語言,“我+吃+飯”是漢語的結構。以“吃”的動作為中心和兩個基本點名詞形成對稱結構,由於這種結構中國人把動詞前麵的名詞叫主語;叫動詞後麵的名詞為賓語,如同以桌子為中心,主人和賓客相對而坐。中國的語法學者當中,有人認為主語是引起動作因此叫做“起詞”;而位於動詞後麵的名詞是表示述語行為的結束,因此叫做“止詞”。這強調漢語是以述語為中心構成的言語體係。

述語為中心的言語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提起“吃”這一動作,理所當然首先聯想到“誰”這一主體,緊接著會聯想到“什麼”、“為什麼”、“怎麼”等疑問。根據這樣的疑問順序,可以依次邏輯地予以回答的語言就是述語為中心的言語體係。不細問就不能明確傳達雙方之間的意思,因此隻能是邏輯性的。

與此相反,韓國語不是述語為中心的言語體係,因此沒有這樣的邏輯性開展。韓國語語序是主賓謂結構,因此隻說到“我飯”,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吃”或“不吃”這些動作,而“吃”或“不吃”與整個情況相關,隻要把握什麼情況下說了“我飯”,那麼回答也自然可以判斷其真偽。在提示情況的前提下,把述語置於句末的言語就是韓國語。這種結構終歸是韓國人生活形態的反映,是韓國人意識的發現。

以血緣為紐帶集居在一起,限定了氏族集團成員之間沒有必要邏輯地展開自己的意思。雙方相視就明白對方要說什麼,再則個人的背離行為是不被接受的,這直接關係到他的生存問題。因此也自然而然恭敬大人、憐愛鄰居、體恤後輩,他們和自己都是以血緣相連結在一起的。這樣數百年來一直予以繼承的生活模式,使韓國人毫無意識地實踐並體現孝道。韓國語的恭敬語和貶義語的細化也與此相關。

二、為實現孝而實施的政府政策

韓國人潛意識之中的孝可以追溯到朝鮮建國時期。朝鮮自1392年以儒教為建國理念成立之後,直到1910年被日本合並為止存續了五百多年,是當代大韓民國的前身。因此朝鮮時代的政策也自然體現了儒教政治思想,而實施這些思想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進行強力的學校教育。

朝鮮時代的教育機構,中央有成均館和四部學堂,地方有鄉校、書院和書堂。書堂相當於現在的小學機構,經過這一過程升到鄉校或書院。

鄉校則是現在的中等教育機構。6-7歲進書堂,修近十年的基礎學科後,16歲時入鄉校正式開始做科舉準備。朝鮮時代所有人才都是通過科舉選拔,因此入鄉校是必須的,在鄉校有學籍才可以應試科舉。從而鄉校成為朝鮮時代最為核心的教育機構。因此要考察朝鮮時代的教育目標,理應掌握鄉校的教育內容,即鄉校的主要教科書。鄉校的教育內容因時代有若幹差異,但鄉校大體上以《小學》、《四書五經》、《朱子大典》、《二程全書》、《三綱行實》、《二倫行實》、《孝經》、《心經》、《近思錄》、《通鑒》、《宋元節要》等各種史書、鄉約、家禮等儒教經典為主要教材。以上經典的內容可以借用《大學》裏的一句話進行概括。修煉自身以完善的人格維持家庭、治理國家、照亮天下名德的《大學》裏指出“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為國人交止於信”。而這些概括的內容又可以提煉到“孝”這一主題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