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易經》

文化語言

作者:劉迎

【摘 要】《易經》是中國古代主流文化思想的精煉總結之一,學習《易經》能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發揮指引性的作用,而且《易經》似乎有著無限的時代超越性,其所闡述的思想,在後世多數得到了肯定。其所涉及的範圍非常廣大,上至天文星象,下至地理水文,還包含有社會人倫道德,所作論述與見解獨到深邃,獨辟蹊徑,是值得研習的百科全書。

【關鍵詞】《易經》;傳承;演變;發展

一、《易經》的概念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上古時代的三大奇書包括《黃帝內經》、《易經》、《山海經》。其中《易經》以一套符號係統來闡述事物狀態的簡易、變易與不易,體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世界觀。它所主張的中心思想,是陰陽的交替變化描述世間萬物盛衰變換更替。《易經》最初用於占卜,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文學、算數、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麵。自十七世紀始,《易經》就引入西方。《易》相傳原有三種不同版本:《連山》、《歸藏》和《周易》,但《連山》和《歸藏》皆已失傳,一般所稱《易經》即於《周易》而來。狹義的《易經》包括《周易》與《易傳》。《周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相傳是依循周文王主編《易》的著述而來,成書大約在商周交替時期。由於隨時代演變,《周易》文字含義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不便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撰寫了《彖傳》(上下兩篇)、《象傳》(上下兩篇)、《係辭傳》(上下兩篇)、《文言傳》、《序卦傳》、《說卦傳》、《雜卦傳》等篇章用以闡述、解釋《周易》,被統稱為“十翼”,後世又稱之為《易傳》並將其列入《易經》。《易傳》相傳為孔子所作,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是集體創作。《周易》是一部中國古哲學書籍,是建立在陰陽二元論基礎上對事物運行規律加以論證和描述的書籍,其對於天地萬物進行性狀歸類,天幹地支五行論,甚至精確到可以對事物的未來發展做出較為準確的預測易經與各門現代學科的聯係。

二、《易經》與一些近現代學科的聯係

(一)易經卦象與數學概率統計學的關係

易經的卦象是以二進製位運算法則,由上八卦和下八卦自由組合,每一次隨機組合形成六十四種不同卦象之一,每種卦象都賦予不同的象征意義和為人處事的哲學道理,古代的人們通過這些卦象預測吉凶,推算福禍。

(二)《易經》與哲學辯證法的聯係

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為世界的本源,體現的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觀。而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又與西方近代哲學所說的質量互變的關係不謀而合。太極的演變始終處於一個盛衰強弱交替過程中,體現了變是絕對,不變是相對的這種哲學觀。

(三)《易經》與心理學的聯係

占卜,是指對未發生事物進行預測與下結論,在現在看來顯得荒誕無理,帶著濃厚的宿命論色彩,但是《易經》這種“未卜先知”的功用,卻不是完全隻具有負麵影響。還是對古代的人們處事形成一定的正麵作用,使人們在麵對正麵的卦象時,更有信心去完成事情,而麵對負麵的卦象時,更加具有居安思危,防範於未然的警惕心理,提高辦事的成功率,這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作用。

(四)《易經》與建築風水學的聯係

《易經》對古代建築乃至現代建築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類的思想創新與自然造化的融通與變化之中。這也與人們日常所見所聞的風水學緊密聯係。《易經》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的智慧結晶,其主要涉及到的對象是:天道、地道、人道。即天體的運動規律;山川河流、地貌地形的合理布局,順應天時,因勢造法,以達到天地人三者的高度和諧統一。我國的風水學有著非常深刻嚴密的價值理念體係,與中國人生活行為準則呈現順應趨勢,就是指易理易構,風水的最高指導原則來源於易經,所以風水也被稱之為易學堪輿。包括係統的操作方法,其中“形法”與“理法”集中概括了數千年來形成的龐大“易學”係統。風水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生活中我們時刻都在受到風水的影響,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影響,無論是否關注風水,它都始終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現代科學的觀點並沒有否認易經風水的合理性,而是證實了易經的科學性,用現代的觀點來闡明,風水就是指人類生態環境,它是主要以空氣與水質為代表的,包括陽光、地磁、聲音、色彩、濕度、溫度,甚至還包括病原體、毒素等客觀環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