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式案例法在財務會計教學中的應用
課程整合
作者:孫穎
摘要探討合作式案例法在財務會計教學中的應用,設計合作式案例法流程,並歸納合作式案例法的一般模式,最後分析合作式案例法在具體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財務會計;合作式案例法;高職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24-0077-02
1 合作式案例法在財務會計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財務會計作為一門專業課,理論性和應用性極強。作為一門學科,有特定的研究對象和嚴謹的研究方法,有一套自己獨立的理論體係,有效地指導會計的實踐活動;作為一門藝術,則強調會計實踐性的特點,要求會計人員從自己麵臨的會計實踐出發,具有創造性地解決會計特定問題的技巧能力。因此,財務會計教學注重學生理論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論聯係實際,從而達到一名合格會計人員的基本要求。
目前的高職學生都是90後,且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習慣了“獨享”,在集體中或孤僻、害羞,或霸道、獨斷專行,不善於溝通、協調、合作。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是大學課堂不可缺少的一課,尤其是將來要從事的會計工作,因為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是編製會計報表,一套會計報表的編製實際上是一個流水化作業,需要財會部門所有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因此,團隊合作能力的培養成為財務會計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
合作式案例法是實現財務會計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教學模式,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最直接教學方法。合作式案例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提升能力的原則,按照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的教學思路,即每個項目通過案例引入理論,學習小組通過案例分析和項目訓練檢驗理論,教師適時解答疑問,最後學習小組通過閱讀資料再把實踐升華為理論。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理論聯係實際的能力,不僅讓學生知道理論“是什麼”,而且讓學生知道理論“有什麼用”和“怎麼用”,從而使學生在學會知識之後,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既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又為學生創設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與他人合作逐漸完善自己的思路。既體現團隊協作精神,又展示學生個人能力,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在不斷嚐試中進行職業設計和定位。
2 合作式案例法設計流程
2.1 理論精講
首先,對課程內容進行梳理、整理、提煉,形成課程體係;其次,針對課程教學任務,主要講重點、難點,注重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最後,針對學生質疑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引導。
2.2 案例研討
1)精選案例。以消化本章或本節理論內容為目標,選擇教學案例、熱點問題或企業實際業務,突出理論對實務的指導意義。
2)組建團隊。本著自願原則由學生自由搭配,組隊時要注意組員的搭配,形成3~5人的研究小組,選出小組長,並為組員進行崗位分工,如記錄員、發言人等,但各種分工應相互輪換,增強學生互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