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1
什麼是“禮”?禮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是人際交往中,相互
之間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言行方式和規範的總稱。正如《晏子春秋》所
說:“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禮,是保持良好的人際
關係、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保證和促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順利發展
所必需的“潤滑劑”、“凝聚劑”、“調節器”。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中華
民族曆來十分注重禮。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荀子說:“禮
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
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
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人無
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這裏的禮是社會的典
章製度和道德規範的總稱,這裏的禮儼然是關乎人之所以為人,關乎
治國安邦、社會治亂的根本。因此,在十分有限的古籍中,講禮的篇
目占了較大的比重,專門記載、論述禮的著作就有《周禮》、《儀
禮》、《禮記》。《禮記》則更成了古代士子參加入學考試必讀的
“五經”之一。
隨著社會發展,禮的內涵也在逐漸變化。治國安邦的意義逐漸淡
化,禮所表達更多的是禮儀、禮節、禮貌的含義,它更多地成了衡量
公民個人道德水準高低、有無教養的尺度,成了一個民族文化底蘊、
文明進步的標杆。
禮雖然是人際交往中外在的表現,但它與人的文化修養、道德
水平、文明程度密切相關。可以說禮是文化和道德修養之表,文化和
道德修養是禮之裏,表裏相依,密不可分,相輔相成。講文化,講道
德,有助於講禮;而講禮,又有助於提高文化、道德修養。孔子主張
前言
2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就是說道德教育和禮文化教育對於提高人的文化程度都
是不可缺少的。禮文化水平如何,往往反映了一個人、一個學校、一個國家的文化
水平、道德水平、文明水平。因此學習禮文化,並非是個人生活小節或小事,而是
小至一個單位,大到一個國家文化水平、道德水平、文明水平的現實反映。
要把握的幾個原則:
尊重原則:要求在各種類型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以相互尊重為前提,要尊重對
方,不損害對方利益;同時又要保持自尊。
遵守原則:遵守社會公德,遵時守信,真誠友善,謙虛隨和。
適度原則:交流與溝通時一定要把握適度性,麵對不同場合、不同對象,應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