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乘,梵語hina-yāna。亦稱聲聞乘。二乘之一。乃大乘、菩薩乘之對稱。意譯為狹小之車乘,指運載狹劣之根機以達小果之教法;即所修之教理行果,與能修之根機均為小劣之法門。小乘之名,原係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其後學術界沿用之,並無褒貶之意。小乘佛教之教義,主要以自求解脫為目標,故為自調自度(即滅除煩惱,證果開悟)之聲聞、緣覺之道,而異於大乘佛教自利利他二者兼顧之菩薩道。大乘諸經論中比較大小二乘之別者頗多:
一、據《大智度論》卷四、卷十八等所載,聲聞狹小,佛乘廣大;聲聞乘自利自為,佛乘利益一切;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則多說眾生空與法空;煖、頂、忍、法等四善根位為小乘之初門,菩薩法忍為大乘之初;聲聞乘中無大慈悲心,大乘法中則在強調大慈悲心;聲聞法中皆為自身,大乘法中廣為眾生;聲聞法中無欲廣知諸法之心,僅有欲求疾離老、病、死之心,大乘法中欲了知一切法;聲聞法之功德有無限量,大乘法中欲盡諸世界各地,無有遺餘。
二、據《入大乘論》卷上載,聲聞之學,僅斷結障,觀無常行,從他聞法;菩薩是誌在斷盡一切微細諸習,乃至觀一切法空,不從他聞,得自然智、無師智。聲聞之解脫,稱為愛盡解脫,而非一切解脫,乃為鈍根少智眾生而權假說者;大乘之解脫,斷煩惱習,一切都盡,乃為利根菩薩而廣分別說者。
三、《大乘莊嚴經論》卷一《成宗品》則舉出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差異。即:發心異、教授異、方便異、住持異、時節異等。
上述為大乘經論所說小乘聲聞乘之狹劣。蓋小乘係指《四阿含》等諸經,《四分律》、《五分律》等諸律,《發智論》、《婆沙論》等諸論所宣說之法門,故《大智度論》稱之為“三藏教”。其中雖衍生出上座部、大眾部等二十部派之別,主要仍在宣說“我空法有”,觀四諦之理,證阿羅漢果,以期歸於無餘涅槃。
在我國,教判之說極為盛行,諸家亦多判小乘為佛教之初門。以下列舉曆來諸家所判小乘:(1)姚秦鳩摩羅什於《大乘大義章》卷下舉出大小二乘之說,謂小乘隻說眾生空。(2)劉宋慧及岌法師等之主張,謂《阿含》乃佛陀成道後十二年中所說,主要宣說“見有得道”之法,故將之攝入漸教五教中之第一“有相教”。(3)梁代寶亮之《大般涅槃經集解》卷三十五載,小乘三藏又稱別相說法輪,而以之配屬涅槃五味中之乳味。(4)法雲之《法華義記》卷二載,佛陀成道後十二年中所說之《阿含經》為“有相教”。(5)後魏菩提流支等判立“半、滿”二教之說,以小乘所說不究竟之故,而稱之為“半宗教”。(6)陳代真諦提出“轉、照、持”三輪之說,其中以佛陀成道後七年中轉四諦之法輪,故稱“轉法輪”。(7)後魏慧光立四宗之教判,以《毗曇》之六因四緣判為第一“因緣宗”,以《成實》之三假判為第二“假名宗”。(8)隋代慧遠根據慧光之說,並進而以《阿毗曇》主張“諸法各有體性”而判之為小乘中之淺教,以《成實》之主張“諸法虛假無性”而判之為小乘中之深教,此外,又於其《大乘義章》卷一,廣就部教三藏、法性實際、四緣、六因、八識有無、三聚淨戒、四陀羅陀、四無量、禪定、十地、三十七道品、六通、十力等之教義而論述大小乘之差別。(9)智立“五時八教”之說,於五時中以小乘為第二“鹿苑時”;於化法四教中,以小乘為“三藏教”。(10)吉藏於《三論玄義》總分佛之教法為大小二乘,其中小乘複分毗曇有門、成實空門兩種。吉藏又於《中觀論疏》卷一等,提出“三種法輪”之說,而以小乘為“枝末法輪”中之一者。(11)唐代波頗三藏創立五教之判,以《阿含經》等為“四諦教”。(12)道宣於《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提出“三教”之說,以小乘旨在闡明“性空無我”之理,故判之為“性空教”。(13)新羅僧元曉創立四教之說,以小乘四諦、緣起等經判之為“三乘別教”。(14)窺基判立“三教八宗”,於三教中以《阿含》等為“有教”;於八宗中,前六宗賅攝小乘諸部,即犢子部等配於第一“我法懼有宗”,薩婆多部等配於第二“有法無我宗”,大眾部等配於第三“法無去來宗”,說假部等配於第四“現通假實宗”,說出世部等配於第五“俗妄真實宗”,一說部等配於第六“諸法但名宗”。此外,複判立“四宗”之說,以《雜心論》主張五聚之法皆有法性,故稱之為“立性宗”;以《成實論》破除體性之說,故稱之為“破性宗”。(15)法藏判立“五教十宗”之說,於五教中,謂小乘之四諦、十二因緣僅說“八空”,不說“法空”,故僅能證得小果,遂判之為“小乘教”;於十宗之中,將小乘諸部攝屬前六宗,其說與窺基之說類同。(16)法藏之門人慧苑亦判立四教,謂小乘於真如,隨緣二分義之中,僅說“生空所顯”之理,故判之為“真一分半教”。此外,日本方麵,空海於《十住心論》中,以聲聞唯觀“五蘊無我”,故判之為第四“唯蘊無我心”,以緣覺乃拔除煩惱業因及無明之種,故判之為第五“拔業因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