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上座部佛教考察報告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邊疆省份,省內25個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就佛教來說,世界三大語係佛教,即漢語係佛教、藏語係佛教和巴利語佛教在雲南均有分布和弘傳,故稱雲南為“佛之齊魯”。

巴利語係佛教即南傳上座部佛教,過去被稱為“小乘”佛教。雲南省傣族等少數民族所信仰的佛教,屬巴利語係,它和北傳的“小乘”佛教在教義學說上都有不同的發展而各具特色。傣族有84萬人口,布朗族有6萬人口,崩龍族有13萬人口,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阿昌族有2萬人口,佤族有30萬人口,部分信仰上座部佛教。他們居住在雲南邊陲,由德宏州到西雙版納州,西北從東南走向的這狹長地區,麵積約有5萬多平方公裏,約小於斯裏蘭卡。與老撾、緬甸、泰國相毗連。我國的傣族,老撾的老族,緬甸的撣族同屬一個族係,他們的語言可相通,佛教與他們的信仰,有著深密的曆史聯係。

一、雲南上座部佛教史略

關於傳入我國雲南的上座部佛教,確切期很難肯定,根據西雙版納的傳說,佛陀在世時曾巡遊世界,到過西雙版納、德宏一帶。據文獻記載,佛教在傣族地區的初傳,約在公元3世紀左右。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印度阿育王在位,佛教舉行了三次大結集。結集之後,派出了九個弘法團到各地布教。據《善見律》記載,其中的第六個弘法製團在摩訶拉棄多長老帶領下,赴“潤國”布教。據研究泰國曆史的學者考證,古代確實存在一個以泰國北部清邁為中心的“潤國”,其範圍包括了薩爾溫江和瀾滄江河穀。怒江和瀾滄江的下遊就是薩爾溫江和湄公河。至於摩訶拉棄多長老在這一帶弘法布教的具體情況,其史料缺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國的雲南傣族地區亦屬摩訶拉棄多長老弘法布教的範圍區。

流傳在西雙版納等地的傣語手抄本《佛教大事記》(音譯為《列洛龍》)一書說,佛教入滅後244年(前300),有九個僧團向四方布教,其中由梭那烏達臘天長老帶領的第八弘法團有四個僧人,到金地孟、須那迦和鬱多羅等地弘揚佛教,約到佛曆(以佛不滅為紀年)五百八十年左右,佛教就在今天的緬甸、泰國的東北地區盛行起來。近代猛混總佛寺發現的《佛陀之教史話》記載:祖臘曆(小曆)前二十三年(615),佛教從緬孟族地區傳入西雙版納,並建立了第一所瓦巴姐佛寺,從而逐漸取代了祭祀祖先的神祀。

根據西雙版納所屬猛遮、猛海兩地方記載:祖臘曆(小曆)元年(633)前後,佛教由緬甸傳入西雙版納,當時沒有文字,佛經是口頭弘傳,建立有簡易的佛堂,供奉由緬甸請來的小型木雕佛像,有少數僧人,安居時定居於這些佛堂,平時四出宣教,後來建立具有規模的塔寺,百姓仍按習慣祭祀祖先。到祖臘曆三百三十年(959)至四百五十年(1079)間,緬甸蒲甘王朝幾次同泰國發生戰爭,波及到西雙版納一帶,以至這一地區荒無人煙,佛教也隨之衰微。後來戰爭平息,農商得到複蘇,佛教又由泰國清邁(猛潤)一帶經緬甸的景棟而傳入西雙版納,當時僧侶攜帶了“傣潤文”佛經,隨後啟建塔寺,訂立僧製,化導群眾,一直流傳至今。

20世紀三十年代,猛海總佛寺翻修時,發現了藏在大殿左中柱頂端的一塊刻有傣文的銀片,其文是“……總佛寺於祖臘曆十三年(651)破土動工,三十三年(671)落成開光典禮,是悶於丙君主為首的全猛百姓布施興建,為了護持佛法,祈求功德圓滿。”據學者考證,祖臘曆初期,西雙版納尚無傣文,顯然銀片不是初建的原始記載,而是後來某個時期翻修或重建時根據人們的口傳而記錄藏進去的。在猛海土司府傳下來的《地方大事記》裏,也有猛海總佛寺於祖臘曆三十三年完工,舉行隆重開光法會等同樣的記載,並說:還特別到景洪敬請宣慰府總佛寺大僧正長老來主持開光法會。這就表明史實的可靠性。《地方大事記》還說:同年猛海城子佛寺也在達謝海建成。後來祖臘曆七十五年(713)達謝海寺搬遷到靠近城邊的新寺;由於兩寺靠近,僧人和信徒常常發生爭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於祖臘曆一百三十三年(771)議定,把新寺合並到總佛寺進行擴建,後來在蒲甘王的掠奪戰爭中被毀。至祖臘曆三百七十五年(1013)全猛民眾齊心合力,在原址上建起磚木結構的佛寺,計有布薩堂一處,藏經亭兩所,僧舍兩院,比原先的規模又擴大了範圍。隨後還修了兩座佛塔。

以上資料說明,佛教是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傳入了西雙版納等地,後來發展變化,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祖臘曆初期至六百年間戰爭災難而佛教衰亡。二是祖臘曆到近代(12世紀至鴉片戰爭)為第二階段,這個時期,由緬甸傳入的佛教係統讓位給從泰國傳入的佛教。公元1296年,在今天泰國東北部以清邁、景海為中心古代猛潤一帶的孟萊王,政治勢力漸漸強盛,佛教興旺,用傣潤文翻譯和注釋了大批巴利語佛經,並訂立了適合當時需要的製度,形成了“潤派佛教”。後來泰、撣語文化迅速發展傳播,“潤派佛教”不僅傳到老撾,而且倒傳到緬甸撣邦。孟萊王的母親是西雙版納第四代召片領(即宣慰使)匋隴建仔的女兒,潤派佛教就自然的傳入西雙版納各地,取代了緬甸傳入的佛教弘傳至今。三是近代時期,自緬甸獲得獨立和統一後,緬文作為國家統一文字,奉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因此,它對地域相連的我國德宏州一帶影響很大,德宏州及臨滄部分地區的緬甸多列派佛教興起,至解放前夕,曾有取代這一地區原經緬甸撣邦傳入的泰國潤派佛教之勢。

二、雲南上座部佛教的教派

印度佛教在佛陀示寂後一百年時,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兩大派別,在上座部係統中最有勢力並基本代表本部觀點的是“說一切有部”,帶有早期佛教的特點。雲南的巴利語係佛教屬上座部佛教中的有部,與內地漢語係有部在教義上有不同的發展而各具特色,上座部佛教其製度上基本一致,隻有在持戒的寬嚴,或頌經的高低快慢等分成了派別,也有另立門戶而成派,所有的派別都是在傳入我國雲南以前形成的。在曆史上,巴利語係南傳佛教曾經有過山林派和田園派,但在傳入我國雲南即已消失了。不過,多列、左抵兩個教派中還保留了一點山林派的痕跡,再則從佛典故事或傳說中,可知曆史上有過山林派和田園派。今天,在我國雲南上座部佛教裏,存在有“潤”、“擺莊”、“多列”、“左抵”四個教派。四派中又細分為八個支派。在“潤派”內分為“擺罷”、“擺孫”兩個支派,“多列派”又分為“達拱旦”、“蘇特曼”、“瑞竟”、“緬座”四個支派。現分述如下:

潤派:前麵已經提到,以清邁為中心的泰國北部地區,曆史上稱為“潤國”,所以這裏的佛教稱為“潤派”。同屬於“潤派”的“蓮花塘寺派”和“花園寺派”後來對戒律的解釋發生了分歧,蓮花塘派主張嚴守阿蘭若戒條,花園派則認為可以對戒建進行適當的改革,並主張盡可能多地參加信眾的佛事活動,這樣便分成了兩派,各派單獨建立自己的寺廟和布薩堂(戒堂),分別進行羯磨。“蓮花寺派”傣語簡稱為“擺罷”,意為“荒山佛寺”。“花園寺派”傣語簡稱為“擺孫”,意為“村寨佛寺”。潤國兩派僧團的分裂,也直接影響到西雙版納,使西雙版納的“潤派”也分裂為“擺罷”和“擺孫”兩派。

潤派佛教傳到德宏、臨滄等地比西雙版納稍晚,大約公元1473年先在臨滄、耿馬地區傳布,後來在德宏地區傳開,潤派傳入臨滄後增加了一條特殊的規矩:和尚晉升佛爺時須進山林躲藏,由村民四處尋找,找到後再用轎(轎很簡陋,以樹枝做成,飾以鮮花)抬回,再正式舉行晉升議式。要晉升的和尚大概想借以說明僧人的初衷未改,自己的本意是保持當初林居的傳統,願意在山林修持,是應村民之請才到村寨駐錫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