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以書言誌.告慰英靈警示國人.啟迪後人
2014年4月5日,是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應該是我們中國人去烈士陵園掃墓,或者去祖先墓地祭奠日子。可是,由於撰寫《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祭》的重任在肩,這些想法隻好作罷,呆在家裏加班加點地完成這部書稿。
我是多麼希望這部書能夠化作一束鮮花,能夠代表我的心聲,飛向萬忠墓,向那些在旅順大屠殺中犧牲的人們表達哀悼之意,我是多麼希望這束鮮花能夠獻給在豐島海戰中壯烈犧牲的副管帶沈壽昌、在平壤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將領左寶貴烈士、獻給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的管帶鄧世昌烈士、獻給在威海衛保衛戰中犧牲的提督丁汝昌烈士以及在高升號事件中壯烈犧牲的清軍800名將士等等,是他們不畏強敵、為國犧牲的壯舉一直激勵著我一定要撰寫出這部書,以告慰英靈,讓他們在天之靈安息吧!
我撰寫這部書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要重新敘述那段曆史,讓今天的國人知道,讓未來的中國後人知道,那一段不堪回首的曆史,是一段怎樣的血淋淋的曆史呀!
從這部書中,從悲壯慘烈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我們看到了血的教訓和代價!從而明白了一場戰爭的成敗對一個民族、對一個國家、對於一個時代,對於一代國民甚至是幾代人的影響,都是十分深刻的、深遠的和長期性的!因此,這部書主要是寫給當今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們看的,同時,也是寫給我們當今的國人和今後有可能再次麵臨爆發中日戰爭的後人們看的。
如果這部書能夠起到這種鞭策、警醒和砥礪當今國人的作用,能夠成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複興轉折時代的《警世鍾》和《猛回頭》,能夠成為盛世警鍾,那就是我,一個讀書人,一個知識分子,本著位卑不敢忘憂國的情懷,獻給我一生摯愛的偉大祖國的一份深情厚禮。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就知足了。那麼,我這5個多月的起早貪黑和熬更受夜就沒有白白辛苦了,為了盡快撰寫完這部書,我第一次體會到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艱辛滋味,甚至比我早年考試研究生的時期還辛苦!
有一句名言稱:“一個國家和民族對曆史看得多遠,就能把未來看得多遠。”作為一個研究曆史的學者,我特別讚同這一觀點。因此,在本書中,我盡量全方位地分析這場戰爭的經驗和教訓,通過多層次的戰爭比較,尤其是通過分析左宗棠在抗擊沙俄戰爭中、馮子材在鎮南關大捷、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裝備劣勢的(清朝)中國軍隊為什麼能夠抗擊和戰勝不可一世的俄國、法國、美國以及聯合國軍隊的原因,得出了影響和製約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關鍵性因素是什麼呢?是人!是一支具有高度戰鬥力的軍隊、直接指揮這支軍隊的指揮官以及他的最高統帥!
我也希望通過兩千年的中日關係曆史的對比和恩怨情仇的描述,為讀者展現一幅中日兩千年交往的曆史畫卷,讓我們深刻地認知和了解日本這個國家的軍國主義戰略和民族侵略的本性,以曆史警示國人,對於日本今天的所作所為保持高度警惕!
有許多朋友問我為什麼一定要撰寫這部書籍,一定要在2014年7月25日之前出版呢?一方麵是因為幾位朋友跟我約稿,要我今年上半年撰寫一篇《紀念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的紀念文章。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受到一個日本人撰寫的一篇文章《大日本帝國興國聖戰計劃》(本書第十章第六節進行了轉載)的深深震撼,來自靈魂深處的震驚,這是一篇赤裸裸的鼓吹向中國發動第四次大規模侵華戰爭的總綱領和總動員!夜裏看完文章之後,我一個人徹夜難眠,倍感驚訝,日本人在二戰之後仍然不吸取教訓,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居然還總結二戰失敗的教訓,企圖重新挑起第四次全麵侵華戰爭!
於是,我決定一定要撰寫出一部書籍,告誡今天的國人,一定要認識和了解當今日本人內心深處的想法,從而覺醒起來,建設我們自己的國家和軍隊,應對未來某個時候中日之間可能發生的戰爭!